曾家山上的“诗与远方”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开栏的话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今年3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一批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和进步显著的县(市、区),分享其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为充分展示四川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和丰硕成果,本报特推出“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探寻这些县(市、区)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举措、成功经验和突出成效,持续展现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奔涌活力。

“在曾家山体验一晚民宿,感到无比舒畅、舒心、舒适……”7月13日,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游客杨佳在结束旅程后,撰写了一段文字,并附上几张民宿的美图,在朋友圈分享了她在曾家山民宿的愉快体验。

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亦或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寂静,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舒适惬意……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如今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都可以一一实现。

近年来,朝天区依托曾家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民宿产业作为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民宿向精品化、集群化、品牌化迈进,满足游客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做大做强康养旅游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目前,曾家山发展各类酒店、民宿、农家乐共1300家,打造民宿集群5个,总床位数突破2万张。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踏入曾家山,一栋栋风格各异的民宿,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这里,不仅承载着都市人对“诗与远方”的向往,更成为当地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在发展差异化上,曾家山民宿形成中、高、低端互补的多层次消费格局。“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5家、200万—500万元的22家、50万—200万元的465家,仅2023年新建民宿140余家、改扩建320余家,全年新增民宿床位4500余张。”朝天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田朝儒介绍。

从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宅到野奢院落,再到乡村田园小筑,曾家山民宿提供各式各样的栖居之所。这些民宿不仅容纳了山川的壮美与浪漫,更吸引了无数旅人为之驻足,甚至为一间房,赴一座山。

如今,曾家山的民宿业已从“一枝独秀”发展至“百花齐放”,逐渐变得炙手可热。

从“单一模式”到“多元融合”

如今,曾家山的民宿不仅仅是单一的住宿模式,更是包含了多种娱乐的丰富体验,为一间房,奔赴一座山,已成为当下许多游客休闲度假的标配。

近年来,曾家山民宿产业依靠当地独特的文化优势、生态优势、旅游优势、区位优势,融合多元业态发展,并在服务和营销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创新,提升竞争力,打造独特风格,增加多种体验项目,让游客们乐在其中。

夜幕降临,曾家镇的布谷布谷森林民宿餐厅阁楼里香气扑鼻,一锅锅柴火鸡冒着热气,正等游客前来品尝。“我们的柴火鸡都是选用本地的土鸡制作而成的,还上过央视呢。”布谷布谷森林民宿主理人刘兴东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炫耀”起自己的柴火鸡。此外,游客还能品尝到本地的核桃饼、腌制腊肉等特色美食。

不远处的李家镇晓山青民宿也有着独特之处。民宿利用老房子改建,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房间及公共区域各处穿插川北建设风格,为旅客提供独具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住宿体验,享受到民宿带来的空间美学设计。

随着游客需求提升,曾家山已经围绕避暑康养,构建起以“民宿+餐饮”“民宿+研学”“民宿+文化”“民宿+森林康养”“民宿+体育赛事”等新业态综合体为主体的“民宿+”全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小民宿”撬动产业发展“大文章”。

从“各自为政”到“规范服务”

近日,原乡康养度假小镇的入住率已经接近八成,除了来自成都、绵阳、西安、重庆等周边地区的游客,还有从浙江、北京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吸引我的不光是曾家山凉爽的天气,还有高品质的服务。”成都游客李建军每年都要来此地长住。

“好的体验,并非一蹴而就。以前民宿发展各自为政,服务千差万别。近年来,我们逐渐统一规范,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曾家山民宿协会会长孟玲玲说。

因此,朝天区提出“以高端为引领、中高端为主体、低端为补充”的旅游民宿发展思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旅游民宿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和标准。

走进曾家镇石烛村,一栋栋特色民宿错落有致,房屋干净整洁,各种物品摆放有序。“为了提升民宿质感和标准,我们对客房用品进行了统一采购和标准化摆放,大到布草,小到浴室防滑垫、客房托盘、纸巾盒等,事无巨细,力求精益求精。”石烛村党支部书记孙会平认为,高品质服务,才能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除了民宿品质的保障,朝天区还积极提升民宿的服务水平,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民宿从业人员培训,同时组织民宿从业者外出考察学习,提升餐饮服务知识、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专业水平,今年以来培训民宿管家1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6日,曾家山民宿协会正式揭牌成立,不仅为朝天区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将有助于整合行业资源、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民宿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从“零散分布”到“集群组团”

为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朝天区深挖地域特色,鼓励社会资本、专业团队参与民宿建设和运营,引导旅游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着力打造一批“地域特征鲜明、产品类型多样、设施服务完备”民宿集群。

“单打独斗是赚不了钱的,抱团发展才能更加长久。”刘兴东介绍,布谷布谷森林民宿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模式,联动周边4家民宿及2家在建民宿,形成“民宿村落”,走上抱团发展的道路。同时,为周边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约30个,月工资4000元—10000元。

不远处的石烛村,21家民宿也是通过联合发展,让当地居民尝到了民宿产业带来的“甜头”。孙会平说:“据初步统计,21家民宿年均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民宿产业务工的村民有100多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村民全年就地销售蔬菜、腊肉、土鸡等特色农产品达100多万元。”

从“独美”到“共生”,从“零散分布”走向“集群组团”。曾家山已经初步建成石光烛影民宿村落、布谷布谷民宿村落、烟云里民宿村落等五大民宿集群,设施共建、功能互补、客源共享、品牌共创的抱团式发展蔚然成形。曾家山民宿发展已实现了从1.0版自发式单体发展向2.0版集群式抱团发展的转型升级。

如今,朝天区民宿这棵茁壮成长的绿树结下了丰硕的“果实”,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民宿产业提供4000余个就业岗位,岗位月收入在4200元以上。同时,特色民宿发展也正逐渐形成民宿产业链,拉动了土特产品消费,累计带动全区3万多户农户增收。

端起“旅游碗”,吃起“旅游饭”,民宿已然成为曾家山康养旅居的核心吸引力。朝天区将立足曾家山民宿发展的良好态势,精心培育“曾家山宿集”专属IP品牌,让曾家山成为全国知名的民宿旅游目的地和民宿产业新高地。(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