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目标。植入文明,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景致,也是桃都肥城最深厚的底蕴。汶水汤汤穿城而过,泰山余脉在此绵延,山水相依的地理格局与千年古邑的人文积淀,滋养了肥城人勤劳质朴、热心友善的品格。人以城为“根”,城以人为“魂”,肥城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在诉说着文明的篇章。
近年来,山东省肥城市不断放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特色优势,深度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载体,常态长效为目标,为民利民为核心,城乡文明融合发展为依托,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向城市文明建设深化拓展。
文明之治——从“精管善治”到“共建共享”
文明创建,机制先行。肥城市深知体制机制是文明创建的“总开关”,为此,精心构建了“党委统揽、多方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体系,为文明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肥城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全国文明城市与国家卫生城市“双城”统筹机制——通过一套班子统筹、一套机制推进、一体考核评估,实现“双城”创建无缝衔接、融合共进。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提升了工作效能,更以一体化领导架构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肥城市聚焦基层末梢,以城市社区为创建基本单元,搭建起闭环高效的工作体系。通过发挥社区主体作用、部门职能下沉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等举措,形成问题即查即改,随查随改,长效保持,久久为功的工作机制,让创建工作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机制的顺畅运行,更需要全民力量的注入。肥城市以“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为抓手,激活全民共建热情。在此过程中,“肥城红”志愿服务品牌持续壮大,全市24.5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年均开展服务超2万场次,成为文明创建中最鲜活的力量。
从“小马拉大车”到“群马共拉车”。肥城市进一步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创新推出美德信用“红色合伙人”制度。通过招募有意愿参与基层治理的单位与个人成为“红色合伙人”,签订共建协议,并探索积分兑换、荣誉激励等机制让参与“有实惠”,有效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热情。
目前,全市已累计招募红色合伙单位2912个、个人14155人,“红色合伙服务大篷车”开展服务118场次,惠及群众10.5万人次,形成“美美与共”的社区治理新模式,真正实现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共享成果的良好局面。
文明之貌——从“外延面子”到“内涵里子”
老旧小区褪去斑驳换上新装;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草木葱茏成乐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群众看书、活动、办事,暖意融融……行走肥城,文明建设的成果如春风化雨,既扮靓了城市“颜值”,更浸润着民生“温度”。
民生短板的补齐,是文明建设最扎实的根基。作为省级城市更新试点,肥城每年投入10亿元以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基础设施更新等民生实事项目。
新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民中心)自2023年以来已接待群众260万人次,从办事窗口到文化展厅、活动场馆,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新名片、文化新地标;54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梦想照进现实,居民在方寸绿意中感受生活的诗意。
居住品质的提升,藏着是“数字”文明建设的智慧。肥城积极探索“数智”赋能,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服务平台,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让问题发现更及时、服务响应更迅速,科技赋能下的便利,渗透在居民生活的每个细节里。
文化生活的丰盈,让文明建设有了更生动的表达。依托“桃文化”金字招牌,肥城精心打造的“桃都夜经济”品牌点亮了城市夜晚,“梦幻桃花源”作为全国首个“街区+游乐园+剧场”4.0版文旅综合体,华灯初上时,歌声、笑声、喝彩声交织,烟火气里透着新活力。
“欧阳中石杯”青少年书法展,让笔墨书香滋养成长;村歌故事会、“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等活动轮番上演,群众既是观众也是主角,在文化盛宴中收获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肥城,文明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24小时温暖的驿站灯光和托举奋斗者的保障体系。建立“骑手食堂”“骑手药堂”等42家“暖新驿站”,打造形成“10分钟‘暖新’服务圈”……这些带着城市体温的细节,让奔忙在城市血脉中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在星夜兼程时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文明之魂——从“人人追光”到“人人发光”
在肥城,文明的生长有着清晰的脉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精神文明建设如藤蔓攀援,在城乡肌理间舒展延伸。
“鲜花送文明”,这朵绽放在肥城大地上的德育之花,已静静开了21年。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鲜亮名片,它以评选为笔、以礼遇为墨,勾勒出崇德向善的群像:从各级好人到道德模范,从身边榜样到文明之星,累计1180人登上“文明榜单”,14人入选“中国好人”。
这朵花不仅开在表彰的红榜上,更开在街头巷尾老百姓的口碑里。该活动先后荣获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典型、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案例等荣誉,成为肥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社区的屋檐下,文化的种子正悄悄发芽。肥城在全省首创“三位一体”社区图书馆的基础上,又酿出“1+N+3”的社区文化书院新酒:以社区图书馆为核心,延展N个教学点,串起阅读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传播的链条。一社区一品牌,一书院一特色,居民在这里捧起书本、学练技能、共话家常,社区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心灵的栖息地越来越宽。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肥城以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建设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现代化新农村,推动农村实现由表及里、内外兼具的全面提升。
乡风的革新,正是这一进程中最生动的注脚。肥城创新推出“新风管家”,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红事“1+N”标准化模式简约不失温度,白事“5个1”特色化服务庄重更显文明,绿色殡葬模式入选首批“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
除此之外,“一块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零散地块成丰产田,让村民在共同致富中凝聚起文明乡风的共识;“一顿饭”依托幸福食堂解决“一老一小”吃饭难题,让邻里之间的互助关爱在饭香中传递;“一壶茶”把民主议事协商的“茶桌”实实在在地搬到了群众中间,在轻松的氛围中化解纠纷,让“有事好商量”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乡村,婚丧嫁娶少了铺张,多了温情;邻里之间少了攀比,多了和睦,文明新风如清风拂过田野,吹绿了乡风,扮靓了村貌。
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肥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步文表示,将不断放大“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特色优势,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文明建设,同步提升肥城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肥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新未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