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为期9天的辽宁省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班——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培训班在凤城市大梨树培训基地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培训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处主办、辽宁省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具体实施、大梨树培训基地承办,来自辽宁全省各地的玉米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成员共5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本次培训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党建铸魂+理论赋能+实践增效+协作聚力”为主要抓手,旨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以党建铸魂,校准思想“指南针”。本次培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刻认识和牢记“国之大者”。强化“干”字当头意识,组织学员集体观看故事影片《毛丰美》和培训基地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互动式党课《干字丰碑》,帮助学员深刻感悟以苦干、实干、巧干为核心的“干”字精神,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任务、定措施、压责任,动员党员学员深入群众,为普通学员排忧解难,助推本次培训提质增效。
以理论赋能,打造知识“百宝箱”。本次培训聚焦玉米单产提升需求,课程具体涵盖重要政策解读、玉米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操作、农村电子商务等各领域,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同时,有机整合“名教授+土专家”教学资源,确保既有专家学者讲授理论,又有一线骨干现身说法,助力学员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其中,来自阜新市的61岁学员张立志在听完沈阳农业大学赛树奇教授的《解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课程后,激动地表示:“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还能坐到课堂里听大学教授讲课。赛树奇老师的课太精彩了,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政方针,这更加坚定了我潜心种粮的决心和信心!”此外,本次培训邀请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有关领导讲授绿色种养循环技术要点,帮助学员树立生态种植理念,实现持续增收致富。
以实践增效,锤炼技能“试金石”。本次培训坚持“学用结合”,安排6项实践教学,组织学员赴辽宁东亚种业网络打卡基地、辽宁金鹿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丹东农业科学院等多地参观学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向赋能。实践教学第一站,学员们走进了铁岭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专业合作社,学习闻名全国的“张庄模式”。当学员们了解到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是基地老学员、全国劳动模范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敬佩地说道:“赵大哥是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学习的好榜样!”
以协作聚力,共筑服务“连心桥”。本次培训能够圆满收官,是多方力量紧密协作、同向发力的成果。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社会事业处和辽宁省科培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本次培训,统筹谋划、精心部署、注重指导,为本次培训提供各项技术支持。大梨树村培训基地全链条保障培训有序推进,安排多名专职负责人紧盯教学组织、生活保障等关键环节;建设智慧教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学员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增设手机充电区,为学员线上学习保驾护航;安排专车往返接驳,解决学员交通困扰;盛夏时节为学员发放印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国风折扇纪念品,同步配套象棋室、阅览室、健身房等文体设施,全方位营造安心舒心的参训环境。
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对培训成效给予高度肯定。在结业式上,培训基地表彰了辛五一、张立志、刘金等六名优秀学员。“00后”回乡创业大学生辛五一作为学员代表发言,呼吁大家永葆初心、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回田间地头,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可以预见,在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农民的不懈奋斗与砥砺前行下,辽宁这颗以“东北粮仓”闻名全国的璀璨明珠,必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王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