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清远的乡村田野间,活跃着这样一群邮储银行人,他们脚踩泥土、心系乡亲,用金融“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新图景。他们扎根乡土,深耕“三农”,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
机制扎下根 服务有了“主心骨”
服务“三农”,机制先行。早在2016年,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就敏锐地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率先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清远市分部,内设小额贷款中心和信贷管理中心,并在县域支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营业部。这套从市到县垂直贯通、专业专注的“三农”服务体系,如同在粤北山区扎下了坚实的金融根脉,成为服务乡村的“主心骨”,确保政策、资源、服务能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
产品“活”起来 融资不再“老大难”
如何让金融产品真正契合农时农需?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的答案是让产品“活”起来,让抵押物“动”起来。
“农贷通”成农户“及时雨”。面对分散多样的涉农贷款需求,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大刀阔斧整合资源,于2019年推出统一品牌“农贷通”。它就像一个灵活的“金融工具箱”,囊括了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种场景的信贷需求。截至今年6月末,“农贷通”已累计放款近1.5万笔,金额超11.4亿元,成为清远农户心中解决燃眉之急的“及时雨”。
“惠农合作贷”精准滴灌。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积极“携手政府、跑市场、访客户”,与农业农村部门深度协同,创新推出“惠农合作贷”。它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关键支点,撬动整片农村市场。2020年5月,针对农业资金需求的惠农合作项目小额合作贷业务应运而生,精准灌溉了一批批新型农业主体的发展梦想。
“活体抵押”破冰困局。融资难,难在担保。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敢为人先,于2020年3月创新推出“生猪活体抵押小额贷款”。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与市场价结合,活蹦乱跳的生猪首次成为有效的抵押物,支持养殖户扩建现代化圈舍,让“活资产”真正流动起来。
“沉睡资产”变“活资本”。土地、房子、山林,这些农民最重要的“家当”如何盘活?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积极探索农村产权融资,在阳山、英德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唤醒近千亩良田;在连州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让“安居”更“乐业”;以林权抵押贷款,让座座青山化作“绿色银行”。曾经“沉睡”的资产,在邮储银行的创新下,汩汩涌出发展的资金流。
数字“跑”起来 服务延伸“零距离”
在英德市西牛镇,从事麻竹笋收购、加工业务近20年的企业主罗庭海深切感受到了金融创新带来的新变化。他通过手机申请了邮储银行的信用贷产品,100万元的额度,3天便实现放款,且利息较低,随借随还,用起来非常方便。罗庭海对邮储银行的创新金融产品赞不绝口:“在邮储银行APP上申请‘极速贷’,资料拍照上传,资金立马到账,这‘移动银行’真方便!”依托大数据风控,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已累计发放线上贷款超9.2万笔,金额近155亿元,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线下服务网络同样织牢织密。全市80个营业网点、149个助农取款点如星罗棋布,扎根在乡镇街道、深入至偏远村寨。2024年,这些“家门口的银行”助农取款金额超900万元,转账汇款23.56万元,基础金融服务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位乡村居民。
信用“树”起来 乡村焕发“新气象”
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和大数据应用,逐步将传统的银行人员“上门采集”转变为农户主动“提供信息”,高效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截至今年6月末,已累计建成信用村1022个,评定信用户2万多户,并基于信用累计投放贷款近69亿元。健康的信用环境,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信用”真正变成了可用的“真金白银”。
活水长流 沃野生金
一组组数据,无声诉说着金融“活水”浇灌出的丰硕成果:涉农贷款余额达77.16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近20亿元,持续滋养着清远乡村的产业根基与民生所需。深化“政银担”“政银保”合作,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49亿元、农担贷3.42亿元、粤财担保贷款2.17亿元,有效分担风险,扩大普惠覆盖面。
从机制破冰到产品突围,从数字普惠到信用筑基,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始终将脚步扎在泥土里,将服务送到心坎上。当麻竹笋基地因资金到位而生机勃勃,当现代化猪舍拔地而起,当果园硕果累累,当手机成为“掌上银行”……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共同汇成了邮储银行服务清远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野上,邮储银行清远市分行正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精心浇灌,静待那一朵朵承载着农民致富梦想的“幸福花”绚丽绽放。(记者 付曦地 通讯员 罗雅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