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鞋都”是怎样“链”成的?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盛夏热浪蒸腾,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经开区,各鞋服企业同样热浪翻滚——这里没有夏日的慵懒,只有订单饱和、产线全开的火热节奏。

一双双“安岳鞋”正源源不断生产下线,走向国内外市场。(杨康忠 摄)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座川东县城用12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水深流的产业变革——从零起步到西部地区新兴制鞋基地第1位,从代工贴牌到孵化20余个国际国内品牌,从传统作坊到形成“一根丝”到“一双鞋”的全产业链闭环,安岳正以“鞋”为笔,在西部经济版图上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十二年深耕

铸就川渝鞋都“硬支撑”

这座以“中国柠檬之乡”“中国石刻之乡”两张名片闻名的县城,与鞋服产业的故事,始于2013年。彼时的安岳,既敏锐地抓住了“东鞋西移、南鞋北上”产业转移浪潮的天时,又依托“成渝之心”区位优势的地利,以及全省第一人口大县资源禀赋的人和,因地制宜发展运动休闲鞋服产业。

安岳鞋服产业历经了“四阶跃升”:2013年,落下关键一子——启动渝成制鞋产业园建设,进入奠基起步阶段;2017年,朗特、雅派、天成等鞋企入驻园区,进入承接转移阶段;2018年,鸿星尔克、港威、瑞鑫橡塑等企业入驻,产业链初见规模,进入快速聚集阶段;2023年,俄罗斯Kari、安鑫体育生产基地建成,链主企业吸附效应强,进入了规模入驻新阶段。

一双运动休闲鞋,从丝线、布料、鞋底到成品,有100多道工序,从“一根丝”到“一双鞋”,涉及上下游企业无数,而在安岳经开区半径10公里内,便能快速找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一双运动休闲鞋的所有材料配件、研发团队、技术工人等,这是安岳用12年积累起来的产业优势。

12年蝶变,安岳经开区已成为川渝地区规模最大、品牌最多、配套最完善的新兴制鞋产业基地,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安岳确定为全省唯一鞋纺产业功能区和全省重点打造的4个百亿级体育产业聚集区,安岳县运动休闲鞋产业入列全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吸纳就业2万余人,产业规模稳居西部地区新兴制鞋基地第1位。

“这些荣誉藏着安岳鞋服深耕12年的底气,这张‘川渝鞋都’的产业名片也正愈发清晰。”安岳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岳正加快建设安岳鞋服产业孵化共享中心,涵盖展览展示、招商服务、人才培训、检验检测、视频调度、物流配送、电商平台、产品直销等配套功能,着力构建优质高效、集约共享、功能完备的产业生态圈。

链主企业领跑

“头雁效应”激活产业生态

行走在安岳经开区鞋服产业大道,113家鞋纺企业、75家鞋材配套企业沿大道依次排开,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一条“原辅料供应—设计研发—成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清晰可见。

四川朗特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特鞋业”)是链上的“老大哥”。记者走进公司生产车间,见到的是机器轰鸣不息、工人穿梭忙碌、货车整装待发的繁忙景象,7条针车线、8条成型线满负荷运转,一双双成品鞋正源源不断地生产下线,等待发往全国各地。

“上半年我们打了一场‘漂亮仗’!”公司人力行政经理陈代全的语气中难掩兴奋,“1—6月,完成订单量210万双,同比增长12.9%。现在手头还有128万双的订单,正在加紧赶制。”

车间内,每条生产线顶端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朗特鞋业是全县首个应用数字化智能管理MES系统的鞋企,该系统对原料采购、生产调度、质量检测等环节实现采集追踪,做到了人、机、物、事、钱、信息的全链路实时互通,构建了数字化生产闭环,从而达到生产快速高效。”陈代全指着电子屏介绍。

完善的生态,让链主企业的“头雁效应”得以充分释放。作为入驻安岳经开区8年的“老牌”鞋企,朗特鞋业通过持续创新和升级,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成长为带动3000余人就业的链主企业,更吸引了大批上下游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链主”崛起还离不开精准培育:国家层面延续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符合目录的鞋企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资阳市出台专项政策,从产业建圈强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用工保障与就业稳岗、销售贸易主体运营、科技创新与运用、创建区域品牌、强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安岳县则在水电气成本、用工成本、标准地供应、标准厂房供应等方面提供保障,同时对外贸进出口的物流运输、报关通关、出口退税、外汇结算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政企同频共振下,安岳鞋服产业正从“制造”向“智造”加速转型。

在安岳经开区,这样的链主企业正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而像朗特鞋业这样的“链主”远不止一家。作为四川省唯一鞋纺产业功能区,这里聚集了斯凯奇、安德玛、俄罗斯Kari、百丽等20余个国内外品牌,安踏、迪桑特、鸿星尔克、特步等知名品牌实现“安岳造”。

今年上半年,安岳经开区鞋服产量实现2276.81万双(套),同比增长7.75%,超额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卫星工厂托举

托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顶天立地”的链主企业,更需要“铺天盖地”的活力单元。从安岳经开区驱车15分钟,记者来到位于岳阳镇陶海村的安岳安硕体育卫星工厂,另一番生产热潮正在进行。明亮的灯光洒在车间,1条裁备线、1条电脑针车线、3条传统针车线正全速运转,数十名工人手上飞针走线,正为新的订单紧张忙碌着。

卫星工厂的灯光,照亮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更多可能。“我是工厂里最早入职的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左右,厂里有食堂、宿舍,接送娃、照顾老人也不耽误。”村民康丹抬头笑着说,眼里尽是满足。

这是当地破解“农村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的创新实践,安岳通过总部鞋企建分厂、村集体办厂两种模式打造卫星工厂。岳阳镇便是以“镇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方式,整合陶海村、凤型村、离山村、安北村等4个村集体资金150万元,以“飞地组团”方式联合创办卫星工厂,承载起了乡亲们“家门口致富”的梦想。

“工厂于今年1月正式投用,主要承接鞋面加工等工艺,上半年加工各类鞋面8万余双。”陶海村党支部书记冯旭带着记者转了一圈,他介绍道,“目前工厂已吸纳75名固定工,月均工资3100元。暑假期间,还招收了12名暑假工,学习简单手工艺,月均工资2100元。目前此厂订单充足、招工需求旺,欢迎周边群众来此就业。”

产业韧性,在“总部鞋企+卫星工厂”的链条里悄然生长。“总部鞋企专注技术攻坚与市场开拓,卫星工厂则像毛细血管深入乡镇,承接订单溢出产能。”安岳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分工协同”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又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更激活了全域发展动能。目前,卫星工厂已成为安岳鞋服产业的重要补充,推动效益增长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

从“一根丝”到“一双鞋”,从产业园区到田间工厂,安岳用12年时间证明:在内陆地区,同样能培育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鞋服产业集群。这里没有沿海地区的天然优势,却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培育特色产业;没有现成的产业基础,却用“链式思维”串珠成链;没有高端要素集聚,却以“政企协同”激活内生动力。

站在新的起点,安岳正以“鞋”力全开的姿态,在西部经济版图上镌刻下更鲜明的时代坐标。这座川中县城的实践启示我们: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立足特色、找准赛道,以“钉钉子精神”深耕细分领域,以开放思维链接全球资源,最终实现从“产业洼地”到“发展高地”的精彩跨越。(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潘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