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空调一吹,再喝口冰镇绿豆汤,比啥都舒坦!”7月24日午后,江苏省射阳县长荡镇敬老院的活动室内凉风习习,74岁的“五保老人”王志留摇着蒲扇,看着电视里的戏曲节目,脸上笑开了花。入伏以来,当地最高气温持续突破35摄氏度,但在这座住有52位老人的敬老院里,却处处透着清爽——这背后,是长荡镇党委、政府与敬老院工作人员联手织就的“防暑安全网”。
环境降温:织密“清凉防护网”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敬老院负责人王洪亮就带着工作人员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王大爷,您窗户锁扣松了,我们来换个新的。”两名工作人员踩着梯子,细心地为老人宿舍安装新的纱窗。为了让室内空气流通,院里特意将所有宿舍的窗户、纱窗检修一新,确保清晨和傍晚能引入自然风。
上午九点,随着气温逐渐攀升,会议室的中央空调准时启动。“这些设备都是上个月刚检修过的,每个角落的温度都能控制在26摄氏度左右。”王洪亮指着墙上的温度计介绍。在老人宿舍,每个房间都配有一台挂壁式空调,床头还放着备用的落地扇。“花秀芳老人怕空调直吹,我们就给她床头加了挡风板,既凉快又不伤人。”长荡镇敬老院党支部书记王霞,边说边为花秀芳老人调整风扇角度。
午后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树叶,在院子里洒下斑驳的光影。去年新栽的几棵紫薇树已经枝繁叶茂,树下的石桌石凳成了老人们聊天的好去处。“你看这凉亭,是镇政府特意搭的,下雨天能挡雨,大晴天能遮阳。”王志留指着敬老院西侧凉亭说。
为了确保降温设备万无一失,长荡镇敬老院里还请来了专业电工,定期检查电路负荷,对空调、风扇等设备进行“体检”。“上周有台空调突然不制冷,维修师傅半小时就赶到了,当天就修好。”王洪亮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设备检修记录,小到灯泡更换,大到空调维护,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饮食调节:舌尖上的“降温剂”
“绿豆汤来咯!”上午十点半,王霞推着餐车走进活动区,不锈钢桶里的绿豆汤还冒着丝丝凉气。84岁的房金奎老人接过一碗,小心翼翼地吹了吹,抿了一口:“这绿豆熬得糯糯的,还加了冰糖,甜丝丝的正合适。”
为了让老人们吃得清爽,食堂每天变着花样准备解暑餐点。清晨五点,长荡镇敬老院副院长徐娟就带着团队开始熬制绿豆汤,“绿豆要提前泡三小时,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炖四十分钟,放凉后再冷藏半小时,这样喝起来才够劲。”除了绿豆汤,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的加餐时间,还会供应冰镇西瓜、哈密瓜等时令水果。
“赵大爷有糖尿病,我们给他准备了无糖的银耳汤;吉奶奶牙口不好,西瓜都是挖成小块装在碗里。”王霞指着餐车上的分装盒介绍,针对老人的特殊需求,食堂特意准备了不同的解暑食品。午餐时分,餐桌上的凉拌黄瓜、蒜泥茄子、冬瓜海带汤等清淡菜肴备受欢迎,而往常常见的红烧肉、油炸丸子则暂时从菜单上“下架”。
“这凉拌菜里的香油都是自己榨的,绝对干净卫生。”王霞掀开留样柜的门,里面整齐地放着当天的菜品样本,“高温天怕食物变质,我们严格执行48小时留样制度,每天的菜都要经过检测才端上桌。”食堂的冰箱里,还冻着长荡镇卫生院送来的解暑凉茶,用金银花、菊花、荷叶等熬制而成,老人们随时都能喝到。
健康守护:筑牢“安全防护墙”
“徐奶奶,今天血压130/85,比昨天稳多了。”上午八点,长荡镇卫生院的护士李颖在为老人测量血压。入夏以来,长荡镇卫生院定期安排专人到敬老院坐诊,为52位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12位高龄、患慢性病的老人。
今年99岁的柏金珍老人患有高血压,往年夏天总觉得头晕乏力。今年,敬老院工作人员每天早晚都会提醒他按时服药,中午还会帮他量一次血压。“镇卫生院的医生说我这情况要少晒太阳,院里特意把我的床位调到了阴面,晚上睡得可香了。”柏金珍笑着说,床头柜上还放着护工准备的清凉油和薄荷糖,“头晕的时候闻一闻、含一颗,立马就舒服了。”
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里,藿香正气水、人丹、风油精等防暑药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这些药都是镇民政办统一采购的,每盒上面都贴了服用说明。”徐娟拿起一瓶藿香正气水,指着上面的大字标注说,“怕老人们看不清说明书,我们特意打印了放大版,还让护工手把手教他们怎么用。”
傍晚时分,气温稍有回落,老人们陆续来到院子里散步。80岁的王立廷老人戴着宽边草帽,手里拿着小扇子,“王霞说傍晚凉快了才能出来走走,还特意给我们每人买了新草帽,你看这帽檐多宽,晒不着脸。”夕阳下,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树荫下聊天,笑声随着晚风飘向远方。
“老人们的事无小事,尤其是高温天,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长荡镇党委书记陈小飞在走访时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从空调检修到饮食搭配,从健康监测到药品准备,长荡镇敬老院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52位老人在炎炎夏日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正如王志留所说:“镇党委、政府把我们放在心上,这里的夏天比家里还舒服!”(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张莹 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