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泉胜村:小玉米“链”起大产业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眼下正值鲜食玉米丰收季,山东肥城石横镇泉胜村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株株浑圆翠绿的鲜食玉米挂满秸秆,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嫩绿的玉米穗被迅速装车运往加工车间。

鲜食玉米收割现场(李文娜 摄)

“这玉米甜度高、抗病性强,又糯又香,今年我们村自种550亩,外联基地种了450亩,平均亩产2500穗,按现在行情一穗能卖1.7元。”泉胜村党支部书记孙元荣捧着刚摘下的玉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泉胜村与鲜食玉米的“结缘”始于2022年。当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推进鲜食玉米产学研一体化,急需寻找合作基地开展品种选育。在肥城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泉胜村与高校达成深度合作,校方提供试验品种及全程技术指导,从种植密度到病虫害防治,从有机肥应用到采收标准,专家团队手把手教学;村集体则整合土地资源,组建专业种植队负责生产管理。

孙元荣查看玉米长势(于学山 摄)

“过去种普通玉米,一亩地收入一千余元,现在改种鲜食玉米,光订单种植就能多赚两倍。”孙元荣边剥玉米边算账。2022年9月,村里举办的首场鲜食玉米品鉴会成了转折点,品鉴会后,各地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纷纷抢订种子和技术方案。

试种成功让泉胜村看到了机遇。2023年8月,村里投资建设的年产1000万穗鲜食玉米加工线正式投产,标志着产业从“卖原料”向“卖品牌”跨越。

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于学山 摄)

智能化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玉米经过切头去尾、剥皮、清洗、蒸煮、预冷、速冻、真空包装等工序,6小时内完成从田间到成品的转变。“现在我们的日产量从15吨提升到25吨,冷链车直接发往各大商超,并且还与济南、郑州的批发商签了长期合同。”孙元荣说。

在巩固种植加工优势的同时,泉胜村将目光投向产业链高端。2024年投资100多万元升级的加工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能,还达到了减损15%的效果。

从校地合作的“试验田”到三产融合的“产业田”,泉胜村的鲜食玉米已形成“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生态。“2025年我们尝试种植富硒玉米,下一步我们还要打造鲜食玉米酒、鲜食玉米煎饼,争取年底能达到7个品牌。”孙元荣说。(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