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农民夜校却灯火通明。68岁的冯钦仓挤在“农民夜校”第一排,老花镜推到额头上,举着手机拍摄PPT上的防骗口诀。讲台上,镇派出所民警郝长森正用方言演绎电信诈骗套路:“骗子喊你‘老领导’,定是挖坑让你跳!”满屋哄笑中,后排几个小青年踮着脚往前凑。三年前这里开课要发洗衣粉“请”人来,如今夜校板凳增加三回仍不够坐——在泰山脚下、汶水河畔的邱家店镇,一场由村民教育引发的治理变革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
面对新形势下村民价值观冲击、矛盾纠纷多发等治理难题,邱家店镇创新推出“四融入四坚持”工作法,将教育深度嵌入治理脉络,成功激活基层“神经末梢”。短短数年间,这里不仅矛盾调解成功率跃升至98.8%,更涌现出全国文明村3个、省级文明村6个,绘就了一幅“教育赋能治理”的生动图景。
“三味课堂”让教育扎根乡土
走进刘家疃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民夜校”灯火通明。这是邱家店镇构建的“1+44”教育矩阵缩影——镇级设农民夜校,村级建教学点,形成十分钟学习圈。在这里,“党味课堂”由镇村干部主讲政策法规,“情味课堂”依托828户党员中心户开展联户服务,而“土味课堂”则让广场舞领队、抖音网红用乡音土语讲述身边故事。去年自来水改造工程中,各村党支部书记以“自力更生”为主题开讲,带动2万群众挥锹抡锤,仅用10天完成专业队伍两个月的工程量,省下资金近百万元。
智慧阵地打通教育最后一公里
在王林坡村的“泰山炊烟巷”,石磨、老灶台唤醒着乡愁记忆。这个以鲁中民俗为主题的体验区,正是文化铸魂的重要载体。全镇打造160个传播站点:村头阅报栏变身政策窗口,小卖部喇叭播放反诈知识,“村闻联播”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破200万次。一支由45名网民组成的“网上先锋队”全天候值守,及时澄清谣言,实现“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
服务实招破解参与难题
邱家店镇创新“必修+选修”模式:政策法规是基础课,非遗制作、直播带货等技能课则由村民点单。2022年以来,300余场培训惠及4万人次,培育出77名本土主播。全国秋裤第一村姚家坡通过直播带货,带动50余户线上销售,年均增收27%。
如今走在邱家店镇,变化触手可及:百家宴上年味更浓,“爬桥节”民俗登上央视;盗窃案同比下降34.8%,网络诈骗减少25%;56支草根文艺队活跃乡间……正如村民张相桐所说:“学了本事,解了心结,日子越过越亮堂!”位于泰山脚下、汶水河畔的敢当故里邱家店镇,正用教育之笔谱写乡村善治的时代篇章。(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