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的田野间,一场“棚顶发电、棚下养殖”的绿色革命正悄然上演。新江镇那云村的鸡舍屋顶光伏板熠熠生辉,那楼镇罗马村的鸽棚下乳鸽茁壮成长,那楼镇屯良村的双层猪棚里生机盎然——这正是邕宁区创新探索“光伏+养殖”产业融合模式的生动缩影。如今,这片土地上不仅收获着畜禽产品,更收获着清洁能源与乡村振兴的希望。
一寸土地获取两份收益 立体开发助力提质增效
“以前鸡棚只能养鸡,夏天太阳直射顶棚温度又很高,现在棚顶发电、棚下养鸡,不仅温度低了,又多了一份供电的收入!”新江镇那云村高效养殖基地负责人梁常峰指着连片的光伏鸡舍赞叹道。邕宁区通过“光伏+养殖”的立体开发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升80%以上。基地占地60.91亩,年出栏肉鸡100万羽,棚顶600kW光伏年发电60万度,每年可通过发电增收22.8万元;在那楼镇屯良村那坤生态养殖场,2000平方米双层猪棚实现“一层育肥、二层保育”,土地产能较传统模式翻倍,年出栏肉猪1.5万头的同时,400kW光伏板持续输送清洁能源。
“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迸发双重价值。2024年,三个项目(新江镇高效养殖基地、那楼镇肉鸽养殖基地、那楼镇屯良村那坤生态养殖场)光伏板块累计发电超11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193吨,相当于种下12万棵树;养殖板块年产值突破6000万元,形成“阳光发电+绿色养殖”的双丰收格局。
资金投入实现效益闭环 三方共赢推动效益提升
走进那楼镇罗马村肉鸽养殖基地,17个养殖大棚整齐排列,其中的12个政府投资的大棚里,乳鸽从孵化到出栏全程标准化管理,棚顶1.2MW光伏板源源不断将阳光转化为电能。“政府建棚、企业运营、集体受益”的机制在这里落地生根: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全额投入基础设施,企业负责专业化运营,村集体通过租赁和光伏分红稳定增收,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局面。
“从2024年9月并网发电至今年6月,新江镇高效养殖基地累计发电量47.2万度,为村集体创造收益17.94万元。”新江镇那云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达丰介绍道。在那楼镇罗马村肉鸽养殖基地,17个养殖大棚里已经满满当当地养上了肉鸽,年出栏超过60万羽,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其中的10个大棚的顶部光伏板已经并网发电,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经济效益显著的同时,社会效益也越发凸显。李立刚是那楼镇罗马村脱贫户,作为一名95后,听说村里的肉鸽养殖基地便回到家乡,从去年9月就在养殖基地务工,“在这里务工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能够在家门口务工,家里的农活可以兼顾还可以照顾家庭,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好了。”李立刚说道。今年以来,那楼镇肉鸽项目为本村解决了8个固定工作岗位,带动临时务工135人次,人均月工资收入2000—3000元,其中务工脱贫户人均年增收2.8万元。不仅如此,养殖项目带动产业链的延伸,收购当地农户玉米、稻谷等饲料42吨/年,可为村民增收12.18万元。
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联动,让财政资金真正“活”起来,“政府主导+企业引入”模式,投入资金4691万元,高效益推动财政资金撬动总产值倍数达1.45,投入撬动总产值6800万元,形成“投资—资产—收益”的受益闭环。
生态经济实现同频共振 绿色循环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养殖,变废为宝成为了养殖发展的新常态。在那楼镇屯良村那坤生态养殖场,“猪—沼—果”循环体系让生态循环形成了闭环:猪粪经处理生成沼气供能,沼液沼渣成为果园有机肥;罗马村肉鸽养殖基地利用鸽粪制成有机肥,每年鸽粪可制成有机肥14400袋,年收益12.96万元,实现“变废为宝”。三个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00吨,污水处理回用率达80%,真正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不仅如此,养殖智能化更让绿色发展如虎添翼:新江镇那云村高效养殖基地鸡舍配备了自动喂料、环控系统,减少人工成本及物料的浪费,单棚效率提升30%;光伏系统采用智能监控,发电效率超出设计值5%,收入进一步增加。科技赋能让“光伏+养殖”既算得经济账,更算得生态账。
如今的邕宁,阳光照亮的不仅是炙热的光伏板,更是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光伏+养殖”模式以土地为纸、科技为笔、生态为墨,书写着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绿的三重答卷。(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覃捷 巫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