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手术现在卫生院就能做,家里照顾起来更方便了,不用再坐车进城,就能享受到县医院专家的诊治,真的太方便了。”近日,甘肃省成县小川镇草坝村的潘新强在小川镇卫生院完成了超声引导下胸腔穿刺置管引流术,让他赞叹不已。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得益于成县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乡镇卫生院是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然而,过去受医疗资源禀赋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往往是“小病县医院治疗,大病送外地治疗”,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为突出。
如何将群众的健康之盼变成民生之利?成县紧抓医共体建设契机,整合县域内医疗资源,将21家乡镇卫生院、245家村卫生室纳入网格化统一管理,按照“1+2+N+S”梯次带动模式(“1个县级公立医院+2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周边N个一般卫生院+统一管理辖区S个村卫生室”),让县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卫生院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特色科室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奏响了群众健康的“暖心曲”。
如今,随着医共体建设工作的推进,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及上级医院专家的派驻和定期巡诊,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真正成为了守护基层群众健康的坚强后盾。
“现在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卫生院可以开展的手术科目增加,标志着我们分级诊疗制度有了重大进展,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降低就医成本30%以上。”成县小川卫生院副院长邓海魁说。
不仅如此,县乡医疗机构间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通过远程诊疗、在线培训等方式,上级医院的专家能够实时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诊断建议,出具检查检验结果,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医疗差距,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推动下,县级医院优质人才、技术、管理的有效下沉,成县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群众就医体验不断提升。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群众的健康福祉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健康成县目标已初显成效。(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刘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