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社局龙山人社中心的工作人员,带上检查清单,不打招呼的走进了辖区企业的车间和办公室。这是他们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的一次常规巡查——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目的是更公平、透明的督促企业规范用工,保障劳动者权益,持续优化区域就业环境。
巡查直插现场,查合同也问冷暖
没有提前通知,检查组直奔现场。在抽取到的青岛晟琳泓元能源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检查人员详细翻看了工人手上的劳动合同;在青岛恒昌模具有限公司办公室,他们仔细核查了工资发放清单和社保缴纳记录。这批巡查涵盖了21家不同类型的企业,总共涉及800余名员工。
检查人员边看材料边与企业负责人、人事管理人员交流,重点关注劳动合同签订是否规范、工资支付是否准时足额、社保有没有按照实际用工缴纳、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有没有保障等。他们也特意找时间避开厂方管理人员,随机和工人聊上几句。“上月工资都算对了吗?”“入职后多久签的合同?”这成为执法人员李祥祯的口头禅。
边检查边指导,政策讲在点子上
检查不只是“挑毛病”,更是帮企业守规矩、帮工人知权益。在一家贸易公司,检查人员发现新员工的劳动合同里,有几项权利义务写得不够清楚。检查组没有简单亮“红牌”,而是拉着负责人坐下来,指着条款一条条解释:为什么条款模糊对双方都是风险?清晰明确的合同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石。末了,他们现场拿出规范合同的样本供企业参考。厂负责人听完直点头:“有些门道之前真不明白,这下清楚了,我们马上就改!”
检查人员的工作包里,不仅装着检查表,还塞满了新版的劳动法宣传手册、简易问答资料。每到一家企业,他们都会结合看到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工时记录有瑕疵,还是企业负责人对人社新政一脸困惑——随时切换成政策宣传员,用身边事解释法规要点。工资该怎么发?辞退员工要怎么补偿?这些企业常碰到的痛点疑问,在车间工位的交谈中,被掰开揉碎的讲明白。
员工声音:以前怕较真,现在敢问了
这些不期而至的检查,也让工人的声音被听见了。在车间角落,40岁的搬运工张师傅接过检查人员递来的《劳动者权益手册》,翻到工资计算那页,用粗糙的手指点了点:“以前签了合同就认命,现在懂法不吃哑巴亏了。”这次检查也悄然改变了一些年轻工人的认知,在一家科技公司,22岁的数控操作员小王指着刚签的劳动合同说:“以前觉着试用期‘差不多’就行,现在才知道这上面写的工资、转正条件、社保起始时间,少一条都该问清楚。”以前怕显得“事儿多”的他,这次大胆向企业确认了转正后的具体薪资结构。
整改有回应:三天拿方案,二十日见成效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用工管理疏漏,中心建立了快速响应闭环,实施“三日反馈方案+二十日回头看”的流程。一些轻微违规或操作不规范的地方,检查组会明确指出来,要求限期整改并回访查验。在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检查组注意到排班表存在手工涂改痕迹,当即指出其可能引发的工时争议风险。企业3日内即提交了电子考勤系统升级方案。二十日后回访时,崭新的考勤机已投入使用,工作人员排队刷卡录入工时。这种“查纠-反馈-验收”的节奏,同样让一家服装公司的手写签到表在半个月内更换为云端排班系统。“查了不是目的,帮企业把用工管规范了,员工干活也安心,大家双赢!”龙山人社中心主任王洪宽解释了这次行动的初衷。
“小调整也能激发大活力,规范用工就是生产力!”青岛庚浩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李莉向回访的检查组介绍说。在本轮“双随机”巡查指导后,公司迅速落实两项管理提升:升级合同文本,采用人社部门推荐的无歧义示范条款;设立权益公示窗,动态展示工时、薪资计算规则及福利政策。整改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积极变化:员工对薪酬规则和自身权益更清晰,工作主动性和归属感明显提升。李莉感触颇深:“这次调整看似是细节规范,实则是管理效能的升级。规则透明了,员工心里亮堂、干劲更足,团队凝聚力自然转化为发展的持久动力!”这种转变印证了巡查的深层价值——通过普法指导帮助企业健全管理制度,在从源头减少争议隐患的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下一步,龙山人社中心将继续用好“双随机一公开”这把尺子,将突击检查与日常服务走访结合起来,推动辖区企业用工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让法治化的劳动关系成为滋养企业创新、托举劳动者尊严的沃土。(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杨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