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气象小院”在四川成都温江区正式亮相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7月29日,“最美乡村气象小院”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正式启用。这一创新实践由成都市气象局与温江区人民政府指导,成都市温江区气象局牵头,联合政府部门、乡村集体、企业及研学机构构建“政—村—企—研”四方合作模式,将气象科学、农耕文化与生态美学融入农家小院,打造出一座生长于田野间的气象主题生态博物馆,为气象经济下沉和美乡村、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温江方案”。

活动现场 (范兴忠 摄)

主题场景全景呈现,气象小院绘就乡村新图景

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乡村气象体验空间,小院突破传统科普场馆模式,以承载川西田园风情的农家院落为载体,开创“建筑-室内-景观”三位一体、浑然天成的气象文化叙事空间,实现气象文化与乡村风情的深度交融,为公众带来全新的科普体验空间。

“最美乡村气象小院” (范兴忠 摄)

建筑肌理:留住乡韵,嵌入科技。建筑空间重塑保留青瓦木窗、林盘格局的乡土风貌,同步植入气象观测微型站、人工影响天气37高炮等功能性设施,使院落既不失“乡愁”,又成为“生长于田野间的科学院落”,青瓦白墙间,气象的韵律与自然的脉动和谐共鸣。

室内叙事:多维展陈,解码气象。一层核心展区打破线性陈列模式,通过精心规划的空间流线与多元媒介,生动铺陈气象观测的演进长卷、气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的恢宏篇章、以及润泽乡村振兴发展的温暖故事;二层匠心打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主题研学空间,每一室皆为深度感知节气流转、气象与物候关联的美学课堂。

庭院景观:互动体验,感知共生。以“气象露天剧场”为定位,划分“风云观测场”“雨径迷踪园”“节气农艺圃”“乡村气象厨房”等主题区域,游客可在漫步中感知气象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政产学研共话,多机构携手为小院赋能

开业仪式上,“最美乡村气象小院”授牌环节亮点纷呈,6家单位分别授予特色称号,以“多方授牌+协同聚力”的形式,为小院注入多元资源与发展动能,彰显“政—村—企—研”合作模式的深度融合。

高校科研授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授予“智慧气象与农业生态耦合创新实验室”,聚焦气象与农业生态的关联研究,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授予“智慧气象与农业生态耦合创新实验室” (范兴忠 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授予“气象科普与实习实践基地”,将为高校师生提供乡村气象观测、科普教育的实践场所,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授予“气象科普与实习实践基地” (范兴忠 摄)

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授予“气象标准与智慧气象协同创新实验室”,搭建气象领域标准化研究与技术创新融合平台,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标准引领。

成都市标准化研究院授予“气象标准与智慧气象协同创新实验室” (范兴忠 摄)

气象与农业融合授牌,强化科技赋能实效:

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授予“和美乡村气象服务中心”,聚焦气象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衔接,推动气象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四川省气象局授予“温江生态农业气象科技小院”,定位为农业气象技术研发与基层服务的前沿阵地,助力本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四川卓豪农业有限公司授予“农事气象技术服务基地”,旨在为企业及周边农户提供定制化气象技术支持,打通服务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卓豪农业有限公司授予“农事气象技术服务基地” (范兴忠 摄)

研学领域授牌,夯实科普教育阵地:

行读(四川)研学旅游研究发展中心授予“气象科普研学试点基地”,聚焦青少年气象研学课程开发与实践,推动气象科普与研学旅游有机结合。

行读(四川)研学旅游研究发展中心授予“气象科普研学试点基地” (范兴忠 摄)

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授予“会员单位”,旨在通过行业资源联动,提升小院在研学领域的专业度与影响力。

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授予“会员单位”(范兴忠 摄)

授牌环节后,各授牌单位代表与温江区相关负责人共同为小院主标识揭幕,青瓦映衬下的牌匾集群熠熠生辉,既见证了多方对项目的认可,更标志着这座气象小院将以“多元赋能”为使命,在科普、农业、研学、科研等领域开启协同发展新征程。

研学活动多元开展,气象知识扎根乡土赋能实践

气象小院以“科普惠民、产学研融合”为目标,设计多场景研学活动,推动气象科学从“书本”走向“田间”,从“知识”转化为“技能”。

人影高炮互动:揭秘“呼风唤雨”的科技。在院落广场设置人工影响天气高炮模型,通过“高炮模拟发射”的形式,生动讲解人工增雨、防雹的科学原理。科普人员现场演示“云滴如何变成雨滴”的实验,让孩子们明白“人类如何用科技影响局部天气”。

气象灾害体验:沉浸式学习“避险技能”。打造“气象灾害体验馆”,通过气象灾害大事记场景展示,配合“灾害预警信号快闪识别赛”“暴雨天逃生路线设计”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在仿真体验中学习“如何躲避雷击”“洪水来临时的自救方法”,掌握实用的防灾减灾技能。

菜园农作物观测:解锁“气象与生长”的密码。在“节气农艺圃”,孩子们可认领黄瓜、大蒜等作物,通过记录株高、叶片数量,结合院落观测站的温湿度数据,制作属于自己的“作物生长气象日记”。

气象咖啡厅与文创:把“科学”带回家。院内“气象咖啡厅”不仅提供“晴雨特调”饮品,更设置文创手作区:孩子们可绘制“天气符号明信片”、制作“风力等级风向标”小摆件,将研学收获转化为专属纪念品,让气象兴趣持续“发酵”。

以气象为媒,书写文商旅体养深度融合发展“温江答卷”

开业仪式上,成都市温江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正斌表示,小院的诞生源于对“气象经济下沉乡村”的探索:“我们希望打破气象服务的‘城市中心’惯性,让气象不仅是防灾减灾的工具,更成为激活乡村资源的‘催化剂’。通过四方合作,我们期待,这里能成为孩子们的‘气象夏令营’,让科学种子在田野间萌芽;成为村民的‘议事厅’,大家围着气象数据商量农事安排;成为游客的‘打卡地’,在体验中读懂‘温江气象’的独特魅力。”

温江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龚春明指出:“小院建设从社会价值看,它搭建了气象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平台,让防灾减灾知识扎根基层;从经济价值看,它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文旅特色IP,拓宽了‘气象+’产业链;从人才价值看,它吸引气象专业人才下沉,培养了懂气象、会经营的‘新农人’;从气象价值看,它创新了基层气象服务新模式;从美学价值看,它让气象科技与田园诗意共生。这‘五大价值’的融合,撑起的是温江对‘气象经济赋能和美乡村’的深度思考。”

下一步,温江区将以气象小院落成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气象+”应用场景,让气象数据融入粮食生产、生态度假、休闲运动、健康生活、银发消费等更多领域,全力打造气象经济助力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温江样板”。

从城市展馆到田野院落,从数据图表到沉浸体验,最美乡村气象小院的开业,标志着气象服务正从“空中”走向“田间”,从“幕后”走到“台前”。在这里,气象不再是遥远的预报数字,而是融入农耕劳作的生产智慧,是激活乡村活力的经济要素,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纽带。这座生长在田野间的气象博物馆,正书写着气象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戚译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