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琅琅读书声穿过甘肃通渭县什川镇岳坪小学的院墙,在寂静的黄土高原上漾开——一支由27名大学生组成的“温暖班”支教团,用十五天的炽热陪伴,为这座乡村小学的暑假注入了别样的光亮与温度。
这支队伍的集结,源于浙江省慈善义工协会的温暖传递,更深深扎根于“甘肃好人”张斌文明实践品牌工作室的乡土情怀。从地八、崖边到山坡、阳坡,支教老师们如同行走的火种,将精心设计的课程带到了4个村落93名孩子的身边,书本知识便成了孩子们望向山外的第一扇窗。
课程表上,远不止课业辅导的耕耘。上午,是耐心细致的作业辅导与课本精讲,大学生们将知识掰开揉碎,确保基础牢固;下午,旋律在音乐课上飞扬,巧思在手工课中绽放,科普小课堂揭开自然奥秘,心理健康课则悄然守护着幼小心灵。陈雪,这个即将踏入高中的女孩已是第三次走进支教课堂。她眼中的哥哥姐姐们,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理想的引路人:“我也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们让我明白,山外的世界值得奋力奔赴。”
这份双向的温暖在校园内外无声流淌。当离家远的孩子中午留校,总有家长提着温热的饭菜送到老师手中。家长范萍霞眼中含笑:“孩子回家话多了,主动讲老师教的趣事,展示做的手工,整个人都活泼了!”讲台上悉心授课的身影,灶台边村民悄然送来的新鲜瓜果——乡村以最朴素的善意,回应着青春的热忱。
正如支教队员曹琅杰的感悟:“我以为是我在点亮他们,实则是他们让我看见了另一种光——那种在简单生活中依然蓬勃生长的力量。”队长陈瑞刚则坚定地期许,这些多彩课程如同精心播撒的种子,终将在孩子们心中萌发为向上向善、走出大山的坚定力量。
当闲置的教学资源被青春重新激活,这场跨越山海的“爱与被爱”便实现了最珍贵的双向奔赴。大学生们以知识为桥,为乡村孩子拓宽了视界的疆域;而孩子们未经雕琢的蓬勃生命力与乡亲们淳朴厚重的善意,则为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上了关于责任、坚韧与乡土情怀最生动的一课。(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包雪瑞 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