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红引领产业兴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乡村振兴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以党建为舵、产业为帆,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党群、干群齐心共谋产业发展“致富路”,绘就一幅“产业旺、百姓富、乡村美”的锦绣画卷。

走进开鲁县黑龙坝镇孟家堡村菌菇产业项目区,一座座菌菇棚拔地而起。这几天,项目区里一派繁忙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村民们穿梭于大棚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成熟的滑子菇,一排排簇拥而生、色泽艳丽的滑子菇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满是丰收的期待。

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滑子菇(李卓燕 摄)

“我们合作社今年栽培47万棒滑子菇,一个棒净收入1.5元左右,一个棚占地一亩,能收入15000块钱。47个棚今年能收入70余万元。从5月份开始采摘一直到10月末,销售到赤峰、河北等地,订单销售,销路不愁。产品包括腌制菇、烘干菇,还有鲜品菇。”开鲁县丰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玉龙胸有成竹地说。

抓党建引领,促产业兴旺。开鲁县丰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从前期的试验示范到现在的规模化发展,从最初的庭院内建设的10座菌菇棚到现在的占地90亩的54座菌菇棚。合作社充分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捧起“菌菇饭碗”,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描绘着幸福生活的新图景,探索出一条通过食用菌种植带动群众增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

“在菌菇棚干活,一个月收入3000多块钱。”黑龙坝镇孟家堡村村民朱海云开心地说。

开鲁县丰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未来,合作社将延伸菌菇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村民镶嵌在产业链上,促进农民增收。

开鲁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建强“战斗堡垒”,点燃“发展引擎”,焕发“产业活力”,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成果更丰、成色更足。

在麦新镇富通镇村红干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村民们正忙着给长势喜人的辣椒苗进行人工除草,以此来避免使用农药除草造成农药残留现象,提高红干椒品质。这片占地400亩的红干椒基地只是麦新镇富通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营的一部分。

“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今年种了2000多亩地,其中辣椒400亩、土豆350多亩,其余种的是高产密植的玉米。多样化种植带动村上一部分人务工增收。此外,老百姓跟着合作社发展多样化种植,也间接增加了收入。”麦新镇富通镇村村会计兰海峰说。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麦新镇富通镇村村会计兰海峰表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助力产业兴旺,不仅让农民增收,也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厚家底”。

开鲁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途径,大力实施强基赋能促振兴三项行动,通过精准滴灌、培训赋能,有力凝聚了乡村振兴的思想共识;通过优化队伍、正向激励,持续强化了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通过分类管理、量化标准,不断建强了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从2025年开始,每年在每个嘎查村重点培养1名带头致富的优秀党员,择优造就1名带领群众共富的优秀干部,发现培育6名助力产业发展的本土人才,扎实推进嘎查村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提档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217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86亿元,76%的嘎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吕志敏 王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