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深挖特色资源潜力,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全链条培育和联农带农机制构建,成功打造集骆驼规范养殖、良种繁育、乳品加工于一体的农牧循环产业链,培育出“达坂城”“沙漠白金”等知名驼奶品牌,带动上千户农牧民融入产业发展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为畜牧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从‘靠天放牧’到‘科技养驼’,达坂城区用技术创新打破传统畜牧业发展瓶颈。”如今,在达坂城区养殖基地,科技已深度融入驼乳产业全流程。
乌鲁木齐市叶然山养殖专业合作社从源头把关,打破传统混养模式,创新推行分区分段养殖体系,依据骆驼生长周期与生理特性,划分成年骆驼养殖区与幼驼保育区,成年区配备宽敞运动场地与优质饲草投喂点,通过保障运动量与营养摄入提升体质及产奶量;幼驼区由专业技术人员实时监测生长数据,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并动态调整饲喂方案。在合作社的科学管理下,幼驼成活率从75%跃升至96%,奶驼产奶量增长25%,同时降低疾病交叉感染风险,有效压缩养殖成本,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收购环节,阿克苏乡依托中亚乳业技术优势,对生鲜乳收购站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标准化《设备操作规范手册》,定期对储奶罐温控系统、自动清洗消毒系统进行校准维护,确保设备运行效能保持行业先进水平。
新疆牧驼人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打造优质奶源”为核心目标,累计投入825万元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及生鲜乳收购站,通过科技手段为奶源品质筑起“防护墙”,引入鲜乳分析仪、乳化剂检测仪、酸度剂量计等先进设备,构建涵盖农药残留、塑化剂等多维度检测体系,对奶源开展12项指标精准监测。科学检测手段的应用,从源头确保驼奶安全性与营养达标,为优质奶源供给提供坚实保障。
联农带农:让产业红利真正惠及于民
“驼奶产业不是少数人的‘独奏’,而是千家万户的‘合唱’”。达坂城区通过机制创新让农牧民深度融入产业链,让产业红利真正落到实处。
达坂城区创新推出“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紧密利益联结网络。乌鲁木齐市冰川湖畜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收购站解决30户牧民“送奶难”问题,将送奶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0分钟,既保证驼奶质量,又减少运输成本,使每户月均增收2000元,打通牧民生鲜乳收、储、运“最后一公里”。黑沟村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从最初日均收奶量300公斤,跃升至稳定在1吨左右,累计收奶近5000吨,带动销售额突破1.17亿元,直接带动56户牧民加入,户均年增收3.2万元。
达坂城区阿克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麦迪娜·热衣木白克表示:“我们从传统养殖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基地打通全乡养殖户产销通道,提升阿克苏乡驼奶市场影响力,壮大村集体收入,联农带农收益突破1200万元。我们将继续把控产品质量,保证阿克苏乡驼奶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叶然山合作社带动28户农牧民发展养殖,通过“统一品种、饲料、防疫、标准、销售”的管理模式,实现户均年增收6万元,为当地牧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品质管控:全链条护航“金字招牌”
达坂城区内146条冰川及天山融雪形成的纯净水源,搭配30多种天然药用植物构成的优质牧草资源,为骆驼提供“饮山泉、食草药、自然放牧”的理想生态环境,为当地驼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自然基础。
在此基础上,各主体从全链条强化品质管控。黑沟村收购站在源头构建专业化饲草料供给体系,已建成1200亩饲草料种植基地,规划逐步扩大至5000亩,通过科学轮作与精准施肥技术,集中培育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牧草,年鲜草产量达2500吨。黑沟村同步配套建设1700平方米现代化饲草料大棚,配备自动卷帘、智能通风控温等设施,可储存干草饲料1.2万吨,实现养殖基地饲草料自给率超90%,同时建立从种植、收割到储存的全程质量管控体系,确保饲料品质稳定,为骆驼提供营养均衡的优质饲草,从源头筑牢驼奶品质基础。
乌鲁木齐市叶然山养殖专业合作社挤奶厅严格对标行业卫生标准,配备先进空气净化系统与智能挤奶设备,通过全封闭管理模式有效隔绝外界污染,从源头上规避灰尘、微生物等对驼奶的影响,对骆驼入厅、挤奶过程精准把控,确保每个环节规范有序。牧驼人合作社从技术入手,定期组织养殖技术培训,为26户养殖户统一配备消毒设备,规范饲料配比与挤奶流程,推动养殖户从分散经营向标准化养殖转型,不仅提升养殖效率,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规范。
截至目前,达坂城区已建成骆驼养殖基地2座、标准化驼奶收购站7个、骆驼养殖户254户,引进驼奶加工企业2家,骆驼存栏量近1万峰,泌乳骆驼2400余峰。从科技赋能到利益共享,再到品质管控,达坂城区以驼乳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全局发展,一幅产业兴旺、农牧民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记者 查燕荣 通讯员 范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