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开到家门口,邮包送进小村庄;无人机邮路开通,诉求响应“马上办”……近日,重庆市巴南区运管所捧回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 奖牌。荣誉背后是精准服务打通民生堵点、与群众“零距离”同行的最佳见证。
公交织网铺就民生路
“以前全村就1班车,现在2条线路、5班车,出门太方便了!”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村民王莉的感慨,道出了交通变迁的民生温度。返乡创业的农家乐负责人张诗玉也从交通便捷中尝到甜头,她喜滋滋地说:“现在公交通到家门口,游客增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这些美好生活的画面,凝聚着公交改革的汗水。
巴南区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虽地处中心城区,但农村面积大、路网复杂,要让二环外的农村40余万群众出行更便捷,注定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推进全域公交改革,巴南区交通运输委、巴南区运管所组建专班踏遍巴南180 余个村社,勘察1000余个站点。同时,开启“白+黑”模式,白天调研线路,晚上培训转岗驾驶员,保障公交平稳运行。
历经3年攻坚,2018年巴南在重庆率先完成二环外公交改革,开通114条线路,投入公交运力372辆,实现行政村公交车100%覆盖,让上百万群众受益,成为全市投入车辆最多、补贴力度最大、服务范围最广的农村公交客运服务体系,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典型案例。
巴南区集体村就是这场改革最生动的注脚,随着瓦青路修建和公交开通,当地依托梨、茶、花产业发展,实现 “农村变美、农民致富”的蝶变。
客货邮融合激活乡村
路通之后,物流畅达成为新期盼。巴南区运管所敏锐发现群众需求,创新推进 “客货邮” 融合机制,建设改造14个城乡综合运输服务站,构建区、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开通30条融合线路,让客车化身“邮差”,既送网购商品进村,又帮农产品进城。
“以前在网上购买,就要去场镇拿;要么直接去场镇买。现在公交车直接把快递送到村,太方便了!”麻柳嘴镇村民张敏在村里拿到了快递,话语中满是欣喜和便利。
长江巴南段的江心岛屿——巴南区中坝岛更是开通了重庆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邮路。岛上现有居民3000余人,主要收入来源于自种的蔬菜和水果。此前,各类邮件、快递主要通过“汽车+渡船”方式上岛,每趟往返运送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经过巴南区运管所协调,推动快递公司与邮政公司开展“邮快合作”,一条无人机邮路随即开通,单程运行时间缩短至15分钟。
从“客车带货”到“无人机邮路”,巴南区运管所打破地理限制,让“最后一米”物流天堑变通途,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党建引领彰显担当
巴南区运管所坚持党建引领,以“零距离”服务企业、服务民生。
针对广大市民的就业需求,2024年,运管所积极引导重庆涵泰汽修与巴南职教城合作,建立重庆首个汽修产教融合中心,将“课堂”搬进车间;联合巴南机电技工学院、区就业人才中心,组织多期免费培训班,培育未来工匠。
“零距离”服务的温度,更多地体现在与群众 “心贴心”的互动中。2023年,巴南区在全市率先成立网约车、货运行业党支部,凝聚42名流动党员,打造了“司机之家”暖心驿站,成功化解网约车纠纷500余起,货运矛盾400余件。
近年来,针对网约车、货运等领域问题,巴南区运管所推行“马上到现场”机制,将党的凝聚力转化为服务执行力。
从打通公交“最后一公里”,到畅通物流“最后一米”,直至服务群众“零距离”,巴南区运管所的每一步探索都精准锚定民生所盼,把群众需求化为实在便利。
“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奖牌,不仅是对巴南运管所改革魄力与服务温度的最高认可,更映照出新时代道路运输系统永不止步的进取精神。未来,这份 “零距离” 的民生承诺,将继续在巴南大地延伸。(记者 杨露勇 通讯员 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