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侧影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当一函18本《村支书日记》影印版(1965—1993年)被郑重收入国家版本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当经济学家张维迎挥笔写下“村支书官不大,日记记载的大多也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把近30年的日记放在一起,就是一部鲜活的农村政策变迁史、农民生活史”,当北京大学程郁缀教授题辞“大西北黄土高坡三百户,农村风貌生动缩影;小支书赤诚为民廿八载,鞠躬尽瘁真实坦陈”,这套来自陇中大地一位普通的村支书记录了28年的工作日记,更加有了超越岁月的重量。而留下这些宝贵日记的,是甘肃省通渭县常河镇王庄村一位仅上过四年小学的已故老支书——陈秉杰。

听说陈秉杰的故事后,笔者去寻访他生活过的地方,当车轮碾过王庄村的黄土路时,扬起的尘埃仿佛还藏着老支书的脚印。陈秉杰用28年的光阴在陇中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属于乡村的“编年史”。他的老搭档陈世元说:“我的老同志虽只有小学文化,但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语文水平很高,从大队团支部书记到党支部书记,每一步都离不开他对学习的坚持和对工作的热忱”笔者有幸看到了老支书离世前33天时挥毫的一副墨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笔锋洒脱,苍劲有力,一如老支书高洁的品格和坚韧的人生。

在王庄村川底社,我们见到了陈秉杰的家人,也看到了老支书的日记。泛黄的18本工作日记摊在褪色的八仙桌上时,封面印着“雷锋日记”字样的塑料皮已经起皱,牛皮纸装订的册子边缘磨出毛边。陈秉杰的老伴说:“娃娃说这些笔记本有用处,他爸去世那几天,要不是有事打了个岔,我就把它们都烧进炕洞了”想想还真是天公作美,老支书手稿就该面世!陈世元还说,这些笔记其实就是那段历史时期大队干部的工作纪实,从夏粮成熟后公购粮、油料任务的下放与交纳,到夏收前人民群众的生活安排,桩桩件件都体现着他“民生无小事”的原则。而这背后,是陈秉杰作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实事求是”的党性修养。 

1976年的日记一页里,钢笔字在纸页上洇出淡蓝痕迹:“全校学生仅有一间教室,其余都是窑洞,现在窑洞裂缝,所以我们要下决心出大力流大汗建造新校舍”我们寻迹找到了现在的村小学,教学楼在阳光下泛着白,教室里二年级的学生正朗诵课文:“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 稚嫩的声音撞在走廊里回荡,让人想起日记里“每天中午给大家烧开水” 的承诺——当年老支书带着村民夯土筑墙时,那朗朗的书声注定会在这山坳里一直回响。陈秉杰的老同事评价他“善於务实,反忌空谈”,这从他为学校奔走的行动中可见一斑,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宗旨。 

1984年的日记里记录“西队冰雹受灾,陈世强家25亩作物颗粒无收”,墨迹在纸页边缘晕开,像未干的泪痕。在陈秉杰他们眼中,大队作为最底层的基层组织,是公社至生产队的桥梁,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担,上为政府组织分忧解难,下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安危想办法。陈秉杰踏遍王庄村七社300户、1500人、4470亩土地的家家户户、山山屲屲,他对民情了如指掌,笔记本随身携带,只因他深知“书记,记的是党性,党性是为人民服务;主任,主的是责任,主的是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2021年夏天,当“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挂在陈秉杰胸前时,他立即在老家的核桃树下让家人给他拍了个照,翌日病重的老支书便与世长辞,他的儿子陈玉国说,老人曾一直念叨“党没有忘了我吧”。可见,党在他心里的位置是何等重要。照片里他挺直着背,奖章在夕阳下闪着光,像他28年村干部生涯里不灭的星。如今那棵核桃树的枝桠依然伸向天空,就像他当年在日记里写的:“要让娃娃们的眼界,高过咱王庄村的山峁。”他不仅自己勤奋进取,还培育出三子两女,个个学业有成,工作于祖国的津浙甘各地,在央企、政府、民企等岗位上绽放光彩,这离不开老支书良好的家风传承和自身的榜样力量。

离开王庄村时,一抹夕阳把山坳正染成金黄色。那些日记里的数字——241斤口粮、34户受灾、160名学生……早已化作田埂上的新绿。那位用脚步丈量过无数遍山梁的陈秉杰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的工作写实以及家长里短,会走进国家版本馆、会走进北京大学图书馆、会走进研究历史的学者眼中,并且终将成为解读中国乡村变迁的密码之一,更多的人将透过这些文字,看见那段岁月里,一位老支书坚守党性、人品高洁的动人身影,感受那份穿越时光的温暖与力量。(作者系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副镇长 卢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