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沙龙培育“乡村文化运营师”​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8月28日,来自浙江省的数十位乡村文化产业运营者、在地从业者与行业专家齐聚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参加第二期“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计划·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沙龙”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培训,还是一场围绕乡村、文化、数字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战演练”。

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腾讯公司主办,海宁市委宣传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共同承办。今年的“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计划”相较去年有了新的升级,比如支持以学员所在乡村文化产业、村庄为依托,形成共创中心,坚持“人才培养、技能挖掘、产业开发、业态打造、品牌构建、推广运营”六个抓手。

浙江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计划 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沙龙”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合影现场。(唐冠阳 摄)

上午9点,学员们并未走进传统教室,而是直接深入桃园村文化产业的“一线现场”——村史馆、塔莎园艺、桃源书舍、桃米四季营地等实地点位进行参观学习。每个点位均有专人讲解运营理念与场景设计,学员们边看边问、边拍边记。

目前全省已有10个人文乡村共创中心,桃园村就是其中之一,其丰富的文化产业形态,不仅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文化产业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基因。

上午10点,在简短而热烈的开幕致辞后,多位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专家与从业者依次登台分享交流,干货满满。课堂上学员们积极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活跃。本次数字化沙龙鲜明特点是“数字融合、长效赋能”,既有“小业态大产业”运营实践经验分享,又引入乡村共富AI工具,结合学员乡村业态基础,一次操作即可生成“土特产”电商素材和农文旅营销方案,降低数字化应用门槛。

浙江省“乡村文化产业运营人才培育计划 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沙龙”主题分享现场(唐冠阳 摄)

来自仙居县下叶村的乡村文化运营师齐振义表示,自2018年返乡创业以来,他先后尝试土蜂养殖、杨梅种植等农旅融合项目。“这次学习让我深受启发,仙居杨梅完全可以借鉴柿子产业的衍生开发思路,推进三产融合。同时,AI技术能为返乡青年提供关键支持,促进资源共享与协作。”齐振义说。

此外,沙龙还安排了全流程教学,包括视频号拍摄、电商直播演练等环节,并同步开展第二场“浙里的乡村最美丽”驻村直播活动,通过云端推广非遗糕点,实现“培训即实践、实践即创收”的实效闭环。

海宁市盐官镇郑袁记非遗糕点主理人郑岐鹏在分享中说,传统糕点要在坚守品质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即使身处乡村,好产品也能赢得市场。“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AI技术可用于产品宣传内容的生成,其全面性和效率甚至可能超越人工构思。”郑岐鹏说。

学员们走访乡村文化业态 (唐冠阳 摄)

浙江省文促会乡村文化产业分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丛志强认为,浙江省作为全国人文乡村建设先行省份,亟需通过经验共享、案例互鉴与实地研学,提升乡村文化产业运营师的专业能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经济”转化。

丛志强说,此次沙龙是运营师培育的重要构成,旨在通过“主题分享+实地调研+问题研讨+思路共创”的沉浸式学习,帮助参与者深入理解乡村文化产业运营的核心逻辑,掌握成效显著的运营策略和方法,结识优秀的运营人才,同时,通过真题真做,为乡村文化产业运营提供多元化思路。(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杨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