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联勤治理新路径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8月27日,记者随“守护生态美好 护航绿色发展”浙江生态警务建设集中采访团走进湖州市安吉县,深入感受基层生态警务建设的创新成果。

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水有人护,责有人担……在安吉县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张忠心向大家讲起了自己守护绿水青山的故事……墙上,一幅点缀着各色图钉的大余村辖区地图格外醒目。这是张忠心探索出的“五钉工作法”,这幅地图不仅构建起“巡查—预警处置监督”的全链条生态守护机制,更生动记录着生态警长们的坚守。“以前,老百姓捡到野生动物可能往锅里送,现在大家都知道送到警务站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用脚步去丈量,带领更多生态义警、生态合伙人守护好生态环境。”“只有走进山水间,才能发现并解决生态中的风险隐患。”张忠心的话语中,透着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欣慰。

 张忠心在介绍‘五钉’工作法 (曾庆华 摄)

“创新实施‘五钉’工作法不仅是工作法,做事要稳扎稳打,还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要盯准盯稳盯实,这也是我对自己作为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的要求。”张忠心说。生态警务的硕果,孕育于山水之间,从警至今,张忠心始终扎根一线,日复一日守护山水,已累计行走两万多公里。这里正织就一幅“全域美丽、全民共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生态守护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更催生出金山银山。在安吉县红庙村,2022年,深蓝计划(浙江)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废弃的矿山改造成了咖啡馆,凭借天然湖水与冷冽岩石相映的独特景致,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打卡地,被游客称为安吉的“小冰岛”。

“深蓝计划”由湖得名、因湖获利,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其创始人程铄钦有一个特殊身份——生态义警,而“深蓝计划”也是湖州公安首批生态警务联盟成员单位之一。“我们打造了‘生态绿哨’微信小程序,突破传统‘政府主导、被动响应’模式,将游客、村民、创业者等‘三类群体(入乡人、原乡人、旅乡人)’转化为生态义警,利用其分布广、流动性强的特点,实现生态隐患‘随手拍、即时传’。”程铄钦表示,目前他们已经聘用了29名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

8月28日,在湖州市吴兴区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基地的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徐建根说,乔溇地处浙江江苏两省交界,生态治理又是系统工程,公安、综合行政执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的联勤会商每月会定期召开2次,对省际交界生态警务工作存在的治理难点常态化开展警务联勤合作。有突发情况随时碰头,大家互通信息,才能协同治理。

 吴兴区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基地一景 (曾庆华 摄)

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跨区域、跨部门联勤共治,是湖州开展生态警务的一个缩影。

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在织里镇党委、镇政府和湖州市公安局织里分局的组织引导下,部分热心志愿者自发组建“溇港卫士”平安志愿团队,团队下设护湖队、护企队、护村队、护路队等4个小队共112名成员,致力于太湖沿岸及周边地区的平安事业的志愿活动,在守护溇港生态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的四代治水人宋松元,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护湖队队长,是一名党员,也是“溇港卫士”生态义警队队长,每天早起巡河,沿着河浜缓步前行,是69岁的宋松元每天雷打不动的安排。“伍浦是太湖边上的一个村子,自古以来都是靠水为生,这水就是我们的命脉。”通过宋松元等村里人的努力,伍浦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治水已经成为宋松元一家四代“治水人”的家训。

 王金法通过浙江省特色宣讲品牌《王金法广播》宣传生态环境知识 (曾庆华 摄)

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退休干部,一名基层老广播员王金法,正在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通过浙江省特色宣讲品牌《王金法广播》宣传生态环境知识。“金碑银不如群众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卡银卡不如群众的信誉卡”。王金法说,王金法用乡音土语、民众听得懂的语言宣讲党的大政方针,宣讲“织里之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以“用心、用情、用汗水”的方式,深受广大干部民众欢迎。

在湖州,像张忠法、宋松元这样的有2000多人,他们分布在河道、湖泊、林区、矿区等重点区域的网格员、志愿者、公益组织,已形成80支近1000人的“生态义警”队伍,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守护绿水青山,共筑金山银山。在湖州,绿水青山、林草湖田、太湖和湿地……亲近美景,无需远行。浙江湖州公安探索出了一条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新路径,将继续以坚定的步伐昂扬的姿态、过硬的本领深入推进生态警务建设持续擦亮“在湖州看见美丽警队”金名片。(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袁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