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解码活力湖北|南漳云上牧歌铺就农户增收共富新坦途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这是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重要课题。8月28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采访团走进南漳县的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探寻答案。云上牧歌项目以“绿色循环·产业联动”为核心赋能手段,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为农户开辟出一条增收共富的新道路,其创新实践值得深入剖析。

国内单体最大、框架最高的牛舍群。(刘江 摄)

每头奶牛佩戴脖环和耳标,实时监控生理状态。(刘江 摄)

 智联绿脉,焕新畜牧产业底色

 “相较于传统牧场一人仅能管理10头牛的模式,我们这里一名员工便能高效照看70头奶牛,每年可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云上牧歌智慧牧场副场长缪万荣,这位毕业于浙江苍南的动物营养学硕士自豪地介绍。缪万荣的主要职责便是精心调配奶牛们的“膳食”并全方位关注它们的健康状况,他带领的一支由8名硕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为每头奶牛建立起详尽的“数字档案”,从饭前的饲料营养指标检测,到饭中的采食时长观察,再到饭后的粪便分析以优化配方,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得益于这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奶牛日均产奶量高达40公斤,且乳蛋白含量较普通奶源高出1%。这一成功实践,正是国家大力推动畜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南漳地区的生动体现。

3.5万亩青贮玉米开镰,为奶牛们备足优质“草罐头”(胡振兴 摄)

中央厨房8位动物营养专业的硕士生团队为牛群定制营养餐(刘江 摄)

为打破“进口草料依赖”的困局,缪万荣团队独辟新径,秉持“以本土之草,育中华良牛”的理念,将小麦、水稻秸秆巧妙加工,转化为易于消化的优质饲料;携手当地种植户,大规模推广青贮玉米种植,并运用自主研发的独家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如今,本地原料的使用比例大幅攀升,饲料成本成功削减了15%,同时有力带动了周边3500余户农户投身于3.5万亩青贮饲料的种植事业,实现户均增收3万元。

总投资12亿元、占地1200亩的云上牧歌智慧牧场。(刘江 摄)

精服务赋能,催动项目落地“加速度”

云上牧歌项目的高效推进,得益于当地政府精心营造的卓越营商环境、细致入微的服务举措以及高效的审批流程。南漳县行政审批局积极践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理念,把原先分散的7张申请表单整合成一张,使申报材料精简60%,办理时限也缩短50%。此外,南漳县行政审批局还创新性地推出“拿地即开工”模式,针对云上有品项目特别设立了“首席服务员”岗位,仅用6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从签约到开工的所有手续。在有力支持下,云上牧歌项目从正式签约到成功投产,仅用了17个月时间,缔造了备受瞩目的“南漳速度”。

与此同时,南漳县还专门组建了奶牛产业供应链专班办公室,大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交融。今年5月,一个总投资达3.5亿元的乳制品加工项目正式破土动工;6月,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项目成功签约,奶业产业链得以向上下游持续拓展延伸。

 挤奶大厅里,全自动转盘式挤奶机正在高效运转。(王成波 摄)

低温奶仓将牛奶维持在4摄氏度以下,锁住活性蛋白。(杨澳 摄)

“预计到今年年底,奶牛存栏数量将攀升至1万头,届时年产鲜奶量可达9万吨,可实现年综合产值高达4.5亿元。”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文满怀信心地介绍,云上牧歌项目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将有力推动鲜奶销售、青贮饲料种植、饲料加工与销售、生物质制气、牧场观光旅游、牛肉制品深加工、光伏发电实现碳中和、乳制品加工销售、物流运输以及教育研学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三金联农”激活农民增收新引擎

为了让农民持久且稳健地增收,云上牧歌创新了“三金联农”机制,为农户开辟了三条增收渠道:一是土地流转带来的“租金”,涉及2.7万亩土地,每亩每年可获约600元租金;二是企业或合作社提供的“薪金”,吸引了200名本地劳动力转型成为产业工人,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部分技术骨干年薪更是突破10万元大关;三是股份合作产生的“股金”,10家合作社与企业紧密联结,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农户年均分红超过万元。

“一头奶牛每年需消耗3.5亩草料,我们通过流转土地并分包给合作社,不仅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还实行订单式收购,从而带动了3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文详细阐述了这一“联动共赢”的模式。

“我们已组织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80余场次,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人次,助力农民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掌握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南漳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李勇进一步介绍。

“我们同云上牧歌签订了订单,严格依照标准开展种植工作,并依据合同进行产品收购,彻底解决了销售难题。如今,公司的种植版图已从最初的1500亩拓展至2800亩,每亩土地每年的净收益稳定在1200元,同时带动了上百户农户通过务工实现增收。”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维俊向记者欣喜地展示了他的“幸福账单”。

暖心政策护航农户逐梦产业潮头

随着项目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希望,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选择回乡创业,他们带回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44岁的华晓琴为例,此前她在广州从事家政工作,收入虽高却难以兼顾家庭。如今,经过九集镇零工驿站的牵线搭桥,她成功入职云上牧歌担任“妈妈岗”司机,工作时间安排灵活,工作时长适中,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她得以陪伴孩子成长、照料双亲生活,收获了弥足珍贵的亲情时光。她动情地说:“看着小牛犊茁壮成长,我打心底里感到自豪。”目前,云上牧歌已有近30名像华晓琴这样的“妈妈岗”员工。

这一举措背后,是南漳县人社局针对育儿妇女“就业难”与“顾家难”双重困境推出的创新方案。通过打造包含“弹性岗位开发、技能素质提升、社区就业供给以及服务保障兜底”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将“妈妈岗”升级为温馨的“妈妈港”。今年以来,南漳县紧扣湖北省委、省政府“抓创业促就业”的工作要求,已累计开发2300多个“妈妈岗”,覆盖电子装配、家政保洁、农作物种植等多个行业,使75%的在岗女性实现家庭与工作的双赢。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奶牛产业的崛起不仅推动了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统计显示,南漳县已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市级37家,有效拉动了食用菌、生猪、茶叶、优质粮食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直接带动近万农民实现就业增收。

记者手记:

踏入南漳云上牧歌产业园,“绿色循环·产业联动”模式亮眼,智能化养牛和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等环节紧密相扣,形成生态闭环,“三金联农”机制,更是让农户实现了多元化增收,在科技赋能下,岗位增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云上牧歌项目既是南漳“链式招商、以商引商”的成功典范,又是其积极融入国家“奶业振兴”战略、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为当地农户铺就了一条增收共富的新坦途,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记者 余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