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河北省高阳县,纺织元素随处可见。这座冀中小城纺织业历史悠久,凭借深厚的产业积淀,先后获得“中国纺织之乡”“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等称号。
近年来,高阳县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传统纺织产业向智能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获得了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县、亚洲电商产业带示范基地等称号。截至2024年年底,高阳县拥有纺织类中小企业4200余家,毛巾纺织产业集群内有规上企业116家,纺织业总产值超过740亿元,约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小毛巾已然“织”出了大产业。
“产业大脑”赋能数字化升级
走进高阳巾巾乐道产业育城中心,只见纺织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大屏上,原材料数量、成品库存、上线产值、销售量等数据实时更新,一幅产业数字化图景生动呈现。
高阳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胡常路介绍:“高阳聚力打造纺织‘产业大脑’,旨在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全县纺织产业数字化升级。”
高阳县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出台多项扶持政策,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探索数智技术融合创新,通过引入前沿数字技术和业务信息系统,推动生产制造智能化、管理运营数字化、市场营销精准化,助力产业提档升级。
目前,高阳县已有37家企业完成数字化升级,4家企业的生产车间被认定为省级数字化车间,培育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专精特新示范企业4家、企业研发机构23家,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高阳优品”引领抱团发展
高阳县兴阳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阳建设”)副总经理张鹏介绍,兴阳建设正全力打造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以保障产品品质。
创建“高阳优品”区域品牌,是高阳县探索抱团发展的重要举措。“高阳优品”涵盖毛巾、浴巾、床上用品等品类,标准要求高于国家和行业水平。高阳县于2023年8月正式启用“高阳优品”选品展示中心及电商选品平台,同年12月成立“高阳优品联盟”,联合河北卡缦纺织品制造有限公司等10家头部企业,推动品牌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高阳县拥有纺织类中国驰名商标4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7个、河北省名牌和优质产品14个、自主产品标识1.1万个。
今年2月,由高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高阳县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兴阳建设精心打造的“柔软市集”入驻保定市西大街,为游客带来沉浸式购物体验。高阳县还借助电商平台打造线上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家纺展、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等国内外展会,高阳县毛巾类产品年产量达到35万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远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降碳减排壮大循环经济
面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高阳县在发展产业时毅然选择走循环经济之路。生产毛巾会产生大量污水,高阳县持续改造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经数次扩容提标,日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全县40余家纺织印染企业均已接入管网。这座污水处理厂可将污水转化为再生水,再输送回印染企业,2024年共处理污水4600余万吨,为印染企业提供再生水600余万吨。与使用地表水相比,用再生水染出的坯布色泽更鲜亮,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高阳县企业河北圣翔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金堂轻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智能自动化印染前处理生产线,探索印染最新V3.0“零排放”工艺,目前正在试验阶段,预计可使生产成本下降30%以上,实现节能降碳。
在推动产业园发展方面,高阳县按照“五联”(产业联动布局、集群联合投资、设施联通运行、行业联盟发展、品牌联营塑造)、“六共”(平台共建、要素共享、业态共生、政商共治、联盟共赢、生态共融)、“七智”(智慧监管、智慧服务、智慧生产、智慧能源、智慧仓储、智慧环保、智慧安全)、“八化”(空间集约化、功能共享化、园区生态化、工艺绿色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化、风貌现代化、场景文旅化)的总体思路,推动印染企业搬迁入园,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助推纺织印染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本报记者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