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清晨七时许,晨曦微洒,湖北省英山县方家咀乡伯仲桥村卫生室的大门准时敞开。负责人黄刚与同事夏春满、段慧熟练地穿梭在药柜间,仔细清点每一盒药品,核对价格标签,确保药品明码标价、摆放整齐。“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不收受红包——这‘三不原则’,是我们村医团队坚守多年的底线。”黄刚一边整理药品台账,一边坚定地说道。
方家咀乡伯仲桥村是个人口超2000人的大村,村卫生室的5人医疗团队,堪称村民健康的“守护者天团”。75岁的蔡幼华是团队里的“老大哥”,从医数十载,依旧精神矍铄地坐诊;65岁的唐正军、夏春满也不服老,问诊、取药、随访,事事冲在前面。在几位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年轻村医黄刚、段慧更是干劲十足,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团队始终充满活力。
伯仲桥村卫生室的墙上,一张略显泛黄的《廉洁承诺书》格外醒目。纸张边缘虽有些磨损,五位村医的签名也已微微褪色,但字里行间的承诺,却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清晰有力,时刻提醒着每一位村医不忘初心。
药柜里的“廉洁经济学”:小处方藏着大民生
在伯仲桥村580余户村民心中,年门诊量近4000人次的村卫生室,不仅是看病拿药的“健康驿站”,更是值得信赖的“廉洁港湾”。曾有高血压患者张大爷,为感谢村医的细心照料,悄悄把一篮土鸡蛋放在诊室外,可村医发现后,立刻追出门去,笑着把鸡蛋还给老人:“您按时吃药、血压稳定,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感谢,这鸡蛋您留着补身体!”这样的暖心场景,在卫生室时常发生。多年来,村医团队始终严格执行“能口服不注射、能简单不复杂”的用药准则,把“少花钱、治好病”放在首位。2024年,卫生室的平均处方费用仅为27.6元,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廉洁从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一笔算得清、看得见的‘健康账’。”公共卫生管理员段慧打开电子健康系统,屏幕上清晰展示着全村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20余名糖尿病患者、227名高血压患者,还有多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他们的用药种类、剂量、频次全部可追溯,每一笔费用都透明公开。
银针与听诊器的“互补协作”:中西医携手护健康
“唐医生的银针治好了我的老寒腿,黄医生的听诊器又及时查出我肺部的小问题。”提起村医团队,村民王婶总是满心感激。她口中的“唐医生”,正是擅长中医针灸的唐正军;而“黄医生”,则是精通西医诊疗的黄刚。
团队里的祖传中医蔡幼华,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推动者”。每次为患者把脉问诊后,遇到适合西医治疗的病症,他总会主动建议:“你这情况,配合黄刚的西药治疗,恢复得会更快。”这种“中医辨证施治+西医精准干预”的互补协作模式,让诊疗效果事半功倍,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西医结合”的优质服务。到目前为止,卫生室已连续十年实现“零投诉”,成为村民家门口的“放心卫生室”。
在黄刚的诊室抽屉里,一本2013年颁发的“优秀党员”证书被精心保管着。这份荣誉,也成为他带领团队创新服务的动力。为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团队共同制定了“廉洁诊疗四步法”:问诊时主动向患者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做到“问诊透明化”;药品采购实行集体议价,降低采购成本;收费环节由两人交叉复核,避免差错;定期邀请村民代表评议服务质量,根据意见及时改进。
健康扶贫“最后一公里”:微光点亮民心路
深夜的山村寂静无声,明亮的摩托车灯在蜿蜒的山道上划出一道光轨,那是村医们出诊的信号,成为村民心中最安心的“廉洁信号灯”。
对于伯仲桥村里的困难群众,村医团队更是格外牵挂。他们专门设立了“廉洁基金”,资金全部来自团队成员从绩效工资中自愿提取的部分。遇到困难村民看病拿药,团队会主动减免部分药品费用;对于无力垫付医药费的家庭,还会从“廉洁基金”中先行垫付。2024年,团队累计为困难家庭垫付医药费2000余元,帮助不少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村民的健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英山县方家咀乡伯仲桥村卫生室的黄刚指着墙上的两块省级示范牌匾,眼中满是自豪——“湖北省示范村卫生室”“湖北省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室”,这不仅是对村医团队工作的肯定,更是他们践行廉洁承诺的生动见证。(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刘钊海 黄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