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简称:省锡中)口述史课程班再出发,以“传家·承训·立己”为主题,以无锡市惠山区堰桥街道“天上村前”四馆为阵地,化身家乡文化的传播者,志愿讲解传递家乡文化,用生动的语言口述史,在四馆内向来访者、游客详细介绍“天上村前”的历史变迁、名人故事以及蕴含其中的家风家训,让静态的史料变得生动鲜活,以成果展示凝练胡氏家风脉络。
“青春遇见家国史,村前回荡新书声。”省锡中口述史课程班精心梳理胡氏等家族传承的家训故事,将文字与影像相结合,以丰富形式呈现家风的时代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到优秀家风家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生动诠释“从历史中来,到时代中去”的文化传承新范式。从讲解稿文本打磨、到现场讲解实战演练,以“沉浸式备课”完成知识转化,以“情景化演练”提升表达感染力。在讲解员指导下,同学们反复推敲每一个历史细节的表述方式,力求在准确传递信息,用富有情感的讲述引发游客共鸣。面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知识背景的听众,大家灵活调整讲解节奏与内容侧重,结合老照片讲述尘封往事,通过互动提问激发探索兴趣,让每一场讲解都成为一次独特的文化对话。
本次活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讲解200余人次,为乡土文化传播注入青春力量。评选出的“十佳”讲解员,以扎实的历史功底、从容的台风、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脱颖而出,赢得村前街区与游客的一致好评。课程班还收集“活动感悟”,大家围绕讲解过程中的收获与挑战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这些真实的感悟不仅深化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更锤炼团队协作与临场应变能力,为后续的文化传播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近几年来,在惠山区委宣传部指导、学校及堰桥街道等支持下,省锡中口述史课程班先后与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开展馆校共建研学活动,宣讲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14—2025年十余年间,口述史课程班的师生们以家族历史记录者的身份,拿起录音笔,与祖辈对话、听父母讲述,打捞100多个散落在时光走廊中的家风智慧,将一些仅是口耳相传的家风家训,变为永恒的文字和精神的传承。
今年暑假期间,围绕家风家训深入开展口述史调查,他们走近长辈,面对面访谈,耐心倾听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家族故事,细致记录家训的由来与传承,用心感受每一段家史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从“孝亲敬老”的朴素训诫到“诚信立身”的处世哲学,从“耕读传家”的传统坚守到“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每一段家史都如同一颗温润的珍珠,串联起个体成长与家族变迁的轨迹,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他们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系统整理和艺术加工,有的将家训故事写成微档案,让家风家训以文字形式永久留存;有的利用新媒体技术,剪辑访谈视频,打造出多维度、立体化的家风家训展示作品,让传统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天上村前”百年书声琅琅,村前四馆内专门设置家风家训成果展区,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与鲜活的口述访谈影像交相辉映,一段段手写的家训文字与精心设计的图文展板相得益彰。“馆校共建聚合力,协同育人谱新篇”,精心制作的家风家训口述史作品等集中陈列。8月22日,“无锡是个特别的地方——馆校共建成果展”举办,省锡中“对话后浪:让历史听见家风的声音”张雪亚、朱澜月师生对话,杨征达“以声传史:青春声浪里的中国年轮”主题演讲张子鑫“从时光深处打捞智慧:我在对话与书写中重识家风家训”感悟分享,生动展现口述史的独特教育价值:当学生发现自己既是历史的解读者,更是未来历史的创造者时,文化传承便内化为主动的责任承担,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桥梁。
“钟鸣世纪,天上村前,在斟词酌句的文稿之中展现多少风貌?在逼仄局限的篇幅之外,又有着多少未尽?将知行合一坚守,将经世致用追求;将胡氏精神化暖阳,无言地透过村前村之窗格,岁月之窗棂,温润着无数的我。”胡琰同学表示。
深研巧构细考村前千载史,校馆联辉、诚敏为基,今朝学子妙笔精思,终成讲解千行锦,古今共鸣、德仁作引,待来日少年豪情雅韵,再展风华万里春。(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