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秋暮色为马头墙镀上金边,非遗的星光正点亮山城绩溪。8月29日至30日,“徽韵匠心 赓续永传” 2025 绩溪非遗嘉年华暨非遗消夏购物月活动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绩溪县启幕。这场由绩溪文旅精心打造的文化盛宴,以品类众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匠心永存的传承底蕴为基石,通过 “见人、见物、见生活” 的活态展演,全方位展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成果,为非遗传承创新注入时代活力。
见人:传承谱系延续文化根脉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人,本次活动汇聚了徽剧、黄梅戏、瞻淇鱼灯等多项国家、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其中,同属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婺源徽剧和徽剧(徽戏童子班)的同台展演、百年历史的叶村叠罗汉展现出徽州人的协作智慧、省政协徽黄室安艺研习基地黄梅戏经典唱段的新时代演绎……这些展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示,还是传承人接力传承的生动写照。
“徽满杏林” 板块中,汪氏针灸家族传承的中医智慧与金山时雨茶的兰香相得益彰。游客在体验传统针灸康养的同时,能深入了解这项凝聚着徽州人健康理念的非遗技艺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正如绩溪匠心构建的 “非遗 + 康养” 模式,让古老医术、健康茶饮、绿色小食等成为现代生活的健康指南。
见物:指尖技艺承载千年文脉
在 “徽味锦绣” 非遗夜市,古南丰本坊小缸酿造的徽派黄酒与皖南锅巴制作技艺同台亮相,游客亲眼见证传统酿造的匠心工序,品尝炭火烘烤的锅巴脆香。作为 “中国徽菜之乡” 的金字招牌,绩溪臭鳜鱼、徽州臭(毛)豆腐、荆州小黄瓜等非遗美食齐聚一堂,销售火爆,单晚销售额达2万多元。更有徽菜大师张光顺现场献艺,每晚限量赠送的绩溪点心300份,让舌尖美味成为传承文化的纽带。
“徽雅文房” 展区内,宣城 “中国文房四宝之城” 底蕴尽显。在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支持下,市民和“小小书法家们”体验古法捞纸的纤维重组,感受徽墨研磨的细腻触感,在宣纸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翰墨春秋。这些承载着徽州智慧的文房珍品,如今产业规模效益凸显,已成为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见生活:民俗互动激活文化基因
“通关文牒走天下” 特色环节将非遗融入沉浸式体验。独轮车运货、货郎挑担等民俗运动会,重现徽商 “贾而好儒” 的历史场景;“徽商解密游戏” 让游客在寻宝互动中了解徽商文化;七夕乞巧的 “投针验巧” 则连接着传统与现代的情感共鸣,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正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核心要义。
“徽艺纷呈” 舞台上,瞻淇鱼灯的流光溢彩与临泉杂技的惊险刺激交替上演,“徽学擂台” 知识竞赛更让游客在趣味问答中深化对非遗的认知。这种 “非遗 + 研学” 的创新形式,已使绩溪非遗活动年参与人次突破 10 万,成为连接世代的文化桥梁。
本次活动是绩溪探索 “+ 非遗” “非遗+”融合发展的集中呈现,通过 “非遗 + 文旅”,将20余项特色非遗有机融入夜游场景,打造浓郁且有趣的文化体验氛围;借助 “非遗 + 数字”,设置抖音话题挑战,游客发布 “我在绩溪当徽商”等内容即有机会赢取奖励,让非遗传播突破时空限制;而“非遗 + 商贸”的消夏购物模式,则拓宽了非遗产品的经济价值渠道,实现传承人与消费者的双赢。
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体性保护的重要实践,本次活动体现了绩溪从“挂牌保护”到“活态运营”的生动实践。当夜色为活动画上句点,马头墙上的灯笼依旧明亮。这场持续两日的文化盛宴,彰显绩溪以非遗为笔,续写徽州璀璨文化的坚定信心,更是绩溪探索实现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的亮彩之笔。永续的非遗之约,永绽光芒的非遗星辉,一路求索、源远流长……(记者 吴昊 通讯员 汪秀云 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