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农”情不移 乡村振兴步履实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截至今年6月末,我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063.13亿元,较年初增长52.8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11.35%;各项贷款余额891.31亿元,较年初增加31.2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56.26%……”8月25日,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薛勤斌,对今年全省农信社系统来之不易的成绩感到欣慰。

今年以来,青海农信系统在深入实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中,紧密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提升服务质效、防范金融风险”三大核心任务,专注于主营业务,致力于服务“三农”和涉农小微企业,以构建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为重心,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使得全省农牧区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可获取性及满意度持续提高。

政策保障 乡村振兴“虎添翼”

在今年中央及省委一号文件的指导下,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时印发《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两个持续、四个着力”为重心,制定二十八项具体工作措施,加强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配合。围绕全省四地体系战略和民营企业发展,印发《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四地两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农商银行(农信社)系统2025年度支持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金融服务方案》。

此外,持续推动与省农业农村厅及各级市州政府合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任务目标。“十四五”以来,全系统已累计向乡村振兴领域投放贷款2879.36亿元,完成了“十四五”期间3000亿元投放目标任务的95.98%。同时,积极支持国家及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创新推出“避险搬迁安置贷”等金融产品,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金融服务。

扶持特色 农金普惠进万家

为提升全省特色产业金融服务能力,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立足服务“三农”和特色产业发展,聚焦农牧业生产环节和小农牧户拓展服务领域的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首贷、信用贷等信贷投放模式,针对各县域内1.75万多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建档评级达1.69万户,评级覆盖率达97.03%。

同时,市县农信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协作,构建“银政”合作平台,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循化农商银行与循化县政府联合开展“送政策服务上门•助拉面产业发展”活动,组建金融服务团队,赴杭州、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展“拉面贷”跨省实地作业,建立“地毯式”走访摸排机制,累计发放“拉面贷”55.29亿元,支持4.42万青海拉面人走向全国。此外,加大对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主体及牦牛、藏羊、青稞、枸杞等特色产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强化与省农担公司的沟通协作力度,推进互助、湟源两家农商银行开展“提高担保额”的合作试点。

全省农商系统通过开展“全域网格化营销”等专项活动,深度挖掘农牧区市场潜力,提升信贷投放效能,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达到253.05亿元,贷款余额达539.7亿元。开展农牧户建档评级和精准授信,累计发放农户贷款241.6亿元,农户贷款余额470.28亿元。单列备春耕信贷资金规模,全力支持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户的春耕备耕生产,累计发放备春耕贷款87.45亿元,同比增加6.44亿元。

数字金融 双基联动活力足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积极推动“数字化双基联动云平台”建设,围绕农村金融服务宣传、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展示等内容制定8项功能优化,进一步推动“双基联动+信用体系”深入融合。

截至6月末,全省累计建立“双基联动”办公室4097个,“双挂”人员达4701人,“双基联动”办公室覆盖全省98.75%的行政村,累计发放“双基联动”合作贷款12.71万户,166.6亿元,余额达403.87亿元。同时,在惠农金融服务站点新增交通违章查询、医保生育保险参保信息查询等18类政务服务,推动“金融+政务”服务转型,进一步丰富惠农金融服务站点功能,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统计表明,全系统惠农金融服务点(站、驿站)共2791个,累计发生交易173.58万笔,涉及金额7.98亿元。

可喜的是,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三资”管理数字平台已顺利与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成为全省惟一一个与全国平台对接的省级自建平台,搭建“银农直联”系统,为规范村级资金报账管理和监督提供系统支撑。截至6月末,开立村委会账户3245个,开户率78.21%,开立村集体账户3647个,开户率87.9%,为3147家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代理记账,代理记账覆盖面75.85%。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宣传部部长杨峰说,今年以来,青海省农村信用社持续加大农牧区“四信”创评力度,巩固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结合创评及经营发展实际,制定农牧户建档率、信用创评率及已评定信用户授信率三个“100%”的目标任务,数字化信用体系建设活力足、步子稳,迈上发展新轨道。(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