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深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条山路见证了基层人大代表的脚步,也记录了一位民间作家的笔墨沟壑。山西省人大代表、长治市文联《漳河文学》杂志执行主编李朋霞(笔名江雪),用文字为民生疾呼,以履职推动发展,把对山河的挚爱和对百姓的责任融入实践。她既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也是群众诉求的代言人。近日,记者对李朋霞进行了采访,探寻这位“文字履职者”如何用笔和行动诠释代表使命。
李朋霞的履职故事始于一条山路。2016年,她在平顺县太行水乡管理委员会工作时,常走324省道。彼时煤车川流不息,严重影响交通、环境与文旅发展。调研中,她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国保古建与煤灰为邻,游客因拥堵望而却步,群众出行更是困扰重重。2017年,她在山西省两会上提出《建议把324省道设为旅游专线,莫让煤灰落在国保屋檐》的建议。多年坚持呼吁,终于在2022年促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支线立项,缓解了百姓出行与景区拥堵的矛盾,让她真切体会到代表建议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力量。
如果说道路承载着群众的出行期待,那么传统村落则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长期奔走基层的她,走进龙柏庵、豆口村等古村落,看见明万历年间张家大院的石刻,读到流传数百年的对联,也目睹了古院破损的无奈与沉痛。2018年,她提出了《为传统村落立法》的建议,经过多方努力,2021年11月25日《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经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3月1日正式施行。这不仅为古建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撑,更成为山西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次重要突破。
作为一名基层作家,她把脚步踏进平顺的山岭村落,用文字挖掘古建与抗战遗址背后的故事,出版历史文化散文集《风住尘香》,并凭此获得华北十五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作为人大代表,她把这些基层调研转化为一份份建议:呼吁保护红色遗址、推动研学旅行、挖掘山西红色文化……每一件,都源于群众的期待,每一次,都是民意的回响。此外,她还关注老年群体的生活便利,提出简化老年人办事流程的建议,展现出对社会群体的细腻关怀。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当作家是通过文字与世界沟通,而当人大代表,需要更广泛地接触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李朋霞说。从笔端到会场,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文字雕刻责任,用建议推动改变。她的故事,是太行山区一位基层代表的真实写照,更是新时代人大代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生动注脚。(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