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四川省广元市千佛崖游人如织。
千佛崖坐落于广元市城北5公里嘉陵江东岸的金牛古蜀道旁,其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晚期,兴盛于唐代,止于清代,现存950个窟龛、7000余尊造像,另有唐至清各代题刻118条、历代名人题咏诗歌三十余首。1961年,千佛崖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这里集摩崖造像与古蜀道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一身。”广元石窟研究所讲解员代佳鑫介绍,脚下的金牛古蜀道,正是2010年考古发掘出的明清时期遗存。
如今的千佛崖,正借着“文博热”成为热门文化打卡地。崖壁下的步道上,游客沿造像缓步前行:有人拿着手机定格千年佛像的细节,有人紧跟讲解员聆听背后的历史;石阶旁,游客频频驻足观赏,孩子指着雕刻好奇发问,大人耐心答疑,热闹的场景里满是文化吸引力。
游客高度认可的背后,是景区对文物的系统性保护、持续性活化利用。多年前,为保护文化遗产,广元便将千佛崖前的川陕公路后移100多米。2023年3月,原皇泽寺博物馆、广元市千佛崖石刻艺术博物馆整合为广元石窟研究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取向,研究所多维度推动千佛崖可持续发展。
在文物本体保护上,研究所精准发力,推进千佛崖摩崖造像北区危岩治理,为千年石刻筑牢“安全屏障”;在学术研究层面,开展《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北朝洞窟考古调查与研究》《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大佛窟(第726号窟)考古调查与整理》等国省市重点课题,为后续文物精细化保护、针对性修复及文化价值阐释提供科学支撑与理论依据;在传播与体验上,既通过新颖活动强化宣传营销,让文化故事“出圈”,又打造石窟咖啡新业态,为游客带来“文物+消费”的沉浸式体验……
多管齐下的举措,带来了亮眼的成果。以2024年为例,景区实现收入2200万元,累计接待游客65万余人次,分别同比增长41.9%和103%。(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