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信用”撬动基层“大治理”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甘肃省漳县武当乡李家河村村务公示栏前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都来查自己的“信用积分”。近年来,漳县武当乡积极探索“信用+乡村治理”模式,将信用建设融入乡村日常管理,以“小信用”撬动基层“大治理”,让文明新风在山间村落落地生根。

建立信用综合评价动态管理机制,对信用评分实行“季度评、动态调”,每季度首月10日前,评议小组成员分片入户,对照“基础行为、乡风文明、产业发展、集体贡献”四大类20项具体标准现场评分,并且每项评分都需2名以上成员共同签字确认,确保评分的公正公平性。

“评分不是村干部说了算,得大家都认可才算数。”这是漳县武当乡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首要原则。“为保证积分评价过程公平公正、结果令人信服,我们统一指导各村成立‘信用评议小组’,小组成员从党员代表、退休教师、乡贤等既有威望、又懂村情的人群中推选产生。”武当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凯说。

“谁加分为啥加、谁扣分错在哪,清清楚楚,大家嘴上讨论,心里也暗暗较劲。”这种透明化的评价体系,让“攒信用分”从最初的“要我做”变成了如今的“我要做”,不少村民主动到村委会问“下个月能为村里做点啥攒分”。

为让守信者“得实惠、有荣光”,乡政府精心打造“信用激励生态圈”,从物质到精神形成闭环激励,对信用排名前20%的村民,可优先获得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参与乡里组织的免费农业技术培训、申请贷款等优惠措施。同时,村集体的农产品代销点、电商服务站等资源,也向信用户倾斜,帮助他们拓宽销售渠道。

而对信用分低于60分的“失信预警户”,乡里也不是简单“一罚了之”。由包村干部和评议小组成员组成“帮扶队”,上门“一对一”分析扣分原因,制定帮扶措施,限期整改,整改到位的可恢复信用分。“以前催缴‘两费’,村干部得挨家挨户磨嘴皮子,有的甚至拖半年。现在村民一看‘拖欠要扣分’,生怕影响自家信用,到缴费日主动就把钱交了。”武当乡当中岭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林云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武当乡在诚信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文明乡风日益浓厚。邻里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失信行为少了、诚信经营多了……“下一步,武当乡将升级‘乡村信用信息平台’,对接民政、农业等部门数据,让信用分在产业扶持、政策补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真正让信用成为乡村振兴的‘通行证’。”杨凯说。(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汪辉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