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田里的守灯人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清晨五点半,国网韩城市供电公司王战武乘坐的皮卡车准时驶过陕西省韩城市芝阳街道。车厢里装着绝缘杆、工具箱和一台红外测温仪,副驾驶座上搁着半袋烤馍——那是妻子为他准备的午餐。车窗外,韩塬大地的沟壑梁峁还笼罩在晨雾中,但花椒林里的点点鲜红已经隐约可见。

今年是他在西庄供电所的第23个花椒采收季。

皮卡车穿过七八条岔路,每条小路都像是从王战武记忆里长出来的。

“西庄镇柳枝村花椒种植户孙学民家刚买了烘干机”“村北的老李家线路老化需要重点巡查”,他脑中装着整个西庄镇的用电地图。

到了西庄镇上甘谷村三虎合作社,负责人王二虎早等在门口:“王师傅,就盼着你来呢!新上的色选机昨天突然不运行了。”王战武径直走向厂房,不像年轻电工那样急着打开配电箱,而是先抓起一把正在烘干的花椒捻了捻。

“湿度比往年大,”他转头问二虎,“今年改浇灌次数了?”二虎一愣:“您咋知道?农技站说适当增加灌溉能增产。”“这就对了。”王战武打开配电箱,“湿度大导致加工量增加,设备超负荷了。”

这样的判断力,来自23年的积累。他记得2003年大旱时花椒提前成熟,也记得2016年大雨后烘干机连续运转的故障特征,还记得每家合作社设备的使用年限。

王战武的工具箱里有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故障案例。每页边缘都被摩挲得起了毛边,字迹从最初的工整逐渐变得潦草——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现在他检修时,身边总跟着年轻电工刘亚红。他指着空气开关的接线端子:“你看,这种氧化程度,说明环境湿度长期偏高,需要建议他们加装除湿设备。”刘亚红赶紧拍照记录。这样的现场教学,在整个花椒采收季每天都在进行。”

去年供电所给他配了新的数字化检测设备,但他还是习惯先用老测温仪测一遍。“机器是好,但手指摸过线缆的温度感,屏幕上的数字代替不了。”

中午时分,王战武在车里啃着烤馍,手机突然响起。“王师傅!王河村三台区设备滋滋响!”他放下馍就往现场赶。

故障点在山坳里,车开不进去。他背着十几斤的工具箱徒步二里多地,汗水浸透了工装。经过半小时紧急处理,故障排除。回来的路上,他指着山坡上的电杆对刘亚红说:“这是77号杆,2008年雪灾时下面塌陷,当时我们抬着工具爬冰卧雪……路口的杆移过来,当时客户要求……李村当时有个独居阿婆,我们经常徒步来给她检查线路顺便带点吃的……”

这样的故事他能讲三天三夜。哪基电杆在哪年换过,哪段线路容易出故障,他都如数家珍。23年来,他见证了花椒产业从煤烘到电烘的变革,参与了农网改造的每一个阶段。

傍晚回到供电所,王战武仔细填写巡检记录。所长说:“老王,这些让年轻人做就行。”他摇摇头:“摸着这些记录本,就像摸着这些年的时光。”

手机里,女儿发来消息:“爸,我过两周就能回家了。”他笑了笑,回复道:“好,今年新花椒下来了,给你寄些。”

暮色中,皮卡车再次驶出供电所——晚上他还要巡查夜间烘干的合作社设备。车灯照亮山路,两旁的花椒林在光影中摇曳生姿。

这个中年电力工人就像韩塬大地上的花椒树,深深扎根在这片黄土中。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23年来始终守护着那片熟悉的灯光,守护着花椒烘干机传来的轰鸣,守护着农家灶房里飘出的麻辣鲜香。(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