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艺 +”志愿服务破题 “老小”文化需求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以前想给孩子报个书法班又担心距离远,现在社区工作者直接上门教课,在家门口就能学,太方便了!” 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邢侗街道苍圣社区居民王娟看着孩子在书法公益课堂上认真练字,满脸笑意。这一变化,源于邢侗街道创新推出的“邻里艺 +”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项目——项目聚焦 “一老一小” 核心文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精细管理,正逐步破解社区文化服务“有需求、缺资源”的难题,构建起“全龄共享·艺趣共生”的社区文化服务新格局。

需求导向:“点单—派单—接单”闭环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不要‘一刀切’的课程,想让老人学广场舞、孩子学篮球!” 在项目启动前的需求调研中,居民的声音被清晰记录。邢侗街道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率先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区工作者接单”核心机制,让服务精准对接民心。

“居民点单”环节,街道依托社区微信群、线下访谈等渠道搭建“需求直通车”,涵盖儿童趣味绘画、青少年篮球培训、成人舞蹈、老年书法等多元诉求,形成动态更新的《社区文化需求清单》;“社区派单”阶段,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化身“中枢调度站”,对需求分类排序后,上报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统筹调配人力与资源;“社区工作者接单”则充分激活本土人才潜力—— 具备艺术、教育、体育等专业背景的社区工作者主动认领任务,书法爱好者开设公益课堂传授传统技艺,体育专业人员组织青少年篮球训练,将个人特长转化为服务动能。

“以前我只是负责社区事务的‘执行者’,现在能通过舞蹈课带老人们活动,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感觉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了。”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工作者李娜说。

服务落地:“八项课程+每周轮转”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

为让服务惠及更多居民,邢侗街道从“队伍、课程、节奏”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

在队伍组建上,以“个人自愿申报+街道审核评估”为原则,从社区工作者中筛选出具备对应特长的人员,组建起一支涵盖书法、绘画、舞蹈、口才、英语、篮球、音乐、礼仪八项技能的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实现“人才本土化”;课程设置上,建立“基础课+特色课”二级体系——基础课固定每周开展,保障核心技能教学,特色课则结合社区特点灵活设计,例如为老年人口较多的社区增加形体礼仪课程,为亲子家庭集中的社区增设儿童简笔画课程;覆盖节奏上,采用“1周1社区,1组1课程” 的轮转机制,每节课60—90分钟,优先匹配居民空闲时间,每季度完成10个城市社区课程全覆盖,提前1周通过公告栏、微信群发布预告,确保居民“不错过、方便学”。

截至目前,邢侗街道已初步建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体服务,累计服务居民超千人次,青少年“课外兴趣难落地”、老年人“精神生活单一”的痛点得到有效缓解。

精细管理:“调设选培管记励”七字诀保障项目可持续

项目能长期运转,关键靠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街道围绕“调、设、选、培、管、记、励”形成综合管理体系,为“邻里艺+”保驾护航。

“调”即需求调查,前期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摸底,每季度再以 “课后问卷+居民座谈”动态调整课程;“设”是内容设置,用“基础课+特色课”兼顾常态化与灵活性;“选”为选人机制,通过“个人申报→街道审核” 两步筛选,确保教学专业性;“培”指培训提升,项目启动前开展2天岗前培训(含教学技巧、应急处理),每季度再进行1次岗中专项培训;“管”是分层管理,建立“1名街道联络员+N名社区联络员+N名教学成员”体系,每周开短会明确任务、每月复盘问题;“记”即档案记录,实行“一人一档、一课一录”,每节课填写《文化服务记录档案》并附照片/视频存档;“励”为激励机制,通过评选“星级教学员”、服务积分兑换、支持文化进修等方式,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与职业价值感。

未来展望:从“政府主导”到“居民共治”打造社区生活共同体

“邻里艺+”不仅是文化服务项目,更是社区治理的“粘合剂”。 下一步,街道将深化 “点单—派单—接单”链条,拓展非遗传承、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同时完善“社志融合”机制,通过“红色合伙人” 吸引辖区商铺、社会组织参与,培育更多社区文化能人,推动服务从“政府主导”向“居民共治”转型。

从满足“一老一小”的文化需求,到激活社区内生动力,邢侗街道以“邻里艺 +”为支点,不仅撬动了社区文化服务的升级,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构建有温度、有活力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