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光大道”宽又阔 || 农文旅赋能县域经济看陕西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开栏的话

近年来,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形式,已成为促进乡村资源高效配置、创造更多本地就业与增收机会、有效传承保护非遗,以及持续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为此,本报推出“农文旅赋能县域经济看陕西”系列报道,选取陕西省部分县(市、区),挖掘其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生动实践,以小切口探讨传统资源创新变现、三产联动破解发展瓶颈、县域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等,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陕西样本”。

当秦岭的晨雾还未散尽,山乡的“舞台”已热闹起来:皇冠镇的“新农人”蒲宏田举着手机直播山间晨景,广货街社区居民宋慧玲正对着镜子排练快板,广货街的商户们忙着给腊肉包装贴上新设计的标签……

这生动的一幕,源自今年陕西省宁陕县启动的“村光大道”系列文旅活动。这场以“群众即主角、山乡即舞台”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活动,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秦岭深处的小城,不仅让1000余名普通群众圆了“舞台梦”,更提速了农文旅融合,带动旅游消费突破6.27亿元,在加快文共体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答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群众成为文化舞台主角

“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我们很远,现在自己也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表演,感觉像做梦一样!”宋慧玲激动地说。

今年71岁的宋慧玲,经营着一家山货店,一直热爱文艺的她,在“村光大道”的舞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自“村光大道”活动启动以来,像宋慧玲这样的“民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宁陕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田伟介绍,活动在全县11个镇设置主题赛道,通过才艺比赛和舞台表演的形式,打造全民参与的百姓舞台,吸引了2200余人咨询、报名,年龄跨度从7岁的孩童到75岁的老人,普通群众参赛率超80%。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宁陕县不断创新机制设计,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宁陕县文化馆馆长刘应红表示,各镇村深挖文化资源,编排原创作品。从根据宁陕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创编的《HAPPY!》《醉美宁陕》,到城关镇农耕秀《神奇的寨沟》、梅子镇歌舞小品《脱单攻坚战》、四亩地镇非遗表演《传艺灯影戏》,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不仅展示了宁陕的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更让群众在创作和表演中增强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村光大道”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各方的积极推动。作为建设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宁陕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组织6家文艺家协会、行业部门和全县文艺工作者策划了14场大型文化活动,还积极对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团请进宁陕。

“‘村光大道’畅通了服务供给,激发了群众热情,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宁陕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雷蕾表示,这场文化盛宴早已超越活动本身,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极大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绘就了文明、和谐、幸福的乡村新图景。

特色IP吸引八方游客

夜幕降临,宁陕县滨河公园群众大舞台灯火辉煌,一场精彩的演出正在上演。台下,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中,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舞台上,演员们将当地的农耕文化、老旧物件、传统习俗悉数搬上舞台,融合文旅资源推介,真正把乡村资源转化为吸引游客的文旅产品。

8月9日晚,“村光大道”广货街镇之夜在开场舞《时光回响》中拉开帷幕,15位舞者擎起木质风车,在快节奏的肢体律动中复刻时代印记,瞬间将观众带入了秦岭山区的生活场景。

8月16日的“新场镇金川镇之夜”专场,更是将这份热情推向高潮。开场舞蹈《金风送果・喜乐田园》展现着宁陕人对田园的眷恋,推介节目《新场金川好风光》串联起两地的特色产品与人文风光,情景歌舞《宁陕好汉》尽显地域豪情,20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

除了精彩的演出,“村光大道”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配套活动:立足生态优势,主打“21℃的夏天·清凉宁陕”体验,将滨河公园舞台与山林溪流自然声景融合,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旅游文化体验;同步开展的非遗展演、山珍市集、水上运动、自然研学、徒步露营、自驾观光、旅居康养等“清凉宁陕”系列活动,让八方来客全方位感受这场农体旅深度融合的盛宴。

在舞台不远处,50多家特色摊位整齐排列,“秦岭山珍大集”“有好市小吃一条街”上,宁陕腊肉、羊肚菌、香菇等山珍琳琅满目,洋芋糍粑、玉米锅巴、麻辣豆腐干等美食香气扑鼻,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品尝、扫码购买,系列趣味互动项目,让游客们在欣赏演出之余,还能尽情享受欢乐时光。

为了让“村光大道”这一IP持续发光发热,宁陕县打造全域传播矩阵,同时紧盯西安高校大学生群体,依托“21℃的夏天”生态标签,吸引大学生写生采风团到访。

优质的活动与服务,让“流量”变“留量”。目前,“村光大道”已吸引游客129.59万人次,同比增长41.23%;实现旅游消费6.27亿元,同比增长54.65%,“21℃的夏天·清凉宁陕”品牌名片愈发亮眼。

新业态催生新活力

“村光大道”的火爆,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村光大道”活动现场,随处可见农民主播的身影。他们手持手机,将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周边的特色美食和山货一一展示给网友,通过“直播+带货”模式,实现文化引流与经济创收双赢。网名“皇小豆”的“80后”新农人蒲宏田,是地地道道的宁陕县皇冠镇人。作为皇冠镇直播带货的“领头雁”,自活动启动以来,他参与了所有专场直播,单场最大曝光量突破6万,总曝光量达67.38万。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不少经营特色民宿、餐饮的乡亲也拿起了手机,跟着他学直播、做推广。如今的皇冠镇,从农户到商户,越来越多人学会用镜头讲述家乡故事,将生态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

宁陕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华克艳表示,为了将文化活动的流量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宁陕县邀请专业主播团队深入各镇开展直播培训,目前已培育2000余名乡村主播。这些乡村主播成为田间地头的新风景,他们农忙时劳作,闲暇时直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宁陕特色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游客的增多,宁陕县的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

“‘村光大道’启动后,周末客房提前一周订满,我们还推出送演出门票、酸梅汤的服务。”祥州大酒店销售经理吴丽说,酒店周末入住率从60%飙升至95%。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宁陕县还举办“酒店、民宿抖音同城营销培训会”,带动24家经营主体提升新媒体营销能力,同时依托活动设置小吃摊位、非遗展演、保洁服务等临时性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宁陕县还通过联合电商平台对腊肉、蜂蜜等30余种特产进行标准化包装和品牌认证,在活动直播间设“农民主播专场”,实现“活动有期限,带货无时限”。如今,宁陕的特色农产品借助“村光大道”的东风,走出大山,走向全国,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本报记者 李彦东 通讯员 谭海波 李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