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遇鉴 || 壮锦绽放经纬间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南疆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织娘们会自豪地告诉你:壮锦织物曾是姑娘们出嫁必备的嫁妆,谁家织的壮锦色彩越绚丽、纹样越丰富,代表这家姑娘越有才华。织锦技艺与织机在壮族阿妈手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壮锦也成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

一面延续手工编织技艺,一面编译非遗传承代码——“壮族织锦技艺”跻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乘着新国潮的东风,传统纹样与现代工艺交融碰撞,壮锦手提包借“壮族三月三”走俏各地,壮锦新品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火爆“出圈”。

织机上“编程”

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是壮锦技艺的发源地之一。农闲时,妇女们三三两两来到东梅织锦坊赶制手工订单,增加收入。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壮锦工坊里,一楼展厅里各式各样的织品琳琅满目,二楼便是织娘们大显身手的阵地。

这几年,壮锦工坊成了主播们直播带货的现场,壮锦围巾的热销,带动了织娘队伍的壮大。

与其他织娘不同,东梅织锦坊负责人李东梅更像是织机上的“编程师”。少时跟老人学习织锦时,别人都在学怎么织,她却想着怎么拆。因为老人告诉她,如果你能反着拆回去,你就学会了“编花笼”,创作新的图案。在千百次的织拆中,李东梅掌握了怎么在花笼上“编程”,开始带着织娘们研究编织新图案。

纹样图案可以说是壮锦的基因,李东梅10多年来钻研纹样设计,亲手制作花笼、配色,织出的作品百余件,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布傣媄锦”,将原创设计版权保护起来。

一代代传承中,织锦技艺得以保存下来;壮锦的坚守与创新,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在离板池屯不远处的金龙镇光满屯一个房间里,午后日光斜照,织机吟唱。编花筒上经线徐徐垂下,63岁的老织娘农艳花脚踩踏板,双手利索地拉动竹片,经线便巧妙分层,形成不同的梭口。伴随着每次精准有力的投梭,彩色的纬线紧密交织于其间——如此循环往复,便能完成壮锦编织独具匠心的“通经断纬”技艺,一幅精妙绝伦的蟒龙纹样跃然浮现。

伴着母亲织锦的机杼声,农艳花的儿子黄华刚正对着直播镜头展示收来的手工壮锦围巾。3年前遭遇车祸后,他便回到了光满屯与母亲相伴。失意之际,他发现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金龙镇有织锦的传统,几乎家家户户都保存有织布机。一次黄华刚去姑姑家时看到她在织围巾,一时起兴便拍了个短视频发到网上,一位广东网友回复说:“这个好看,我要买一条。”成功卖出第一单后,受到启发和鼓舞的黄华刚便开始在自己的账号上发布妈妈手工织壮锦的视频。

凭借朴实真诚的讲述和极具风土人情的壮族阿妈织锦场景,黄华刚的账号收获了不少粉丝。后来他便开始直播带货,村里妇女纷纷拿来自己织的围巾给他在网上卖。

镜头前的黄华刚,一边传播壮锦文化,一边为村里壮锦打开销路。今年春节,荷兰一位客人在网上下了订单,20多条带着民族纹样的围巾走出国门。下一步,他还计划注册网上店铺,出售更多壮锦产品,为自己和壮锦搏一个更好的未来。

国潮下新生

小巧钥匙扣上,精致壮锦图案成为点睛之笔;壮锦绚丽色彩呈现在围巾上,温暖又尽显风情;最耀眼的“明星产品”壮锦包,每款都精心融合了壮锦经典纹样蟒龙纹、凤蝶纹,再经现代设计手法重新演绎,与时尚包型相得益彰……这些商品为壮锦赋予新的表达。

这是国潮新风尚下,广西龙州龙艺织锦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的“拳头产品”。成立短短一年,公司开发的产品已经实现了119.62万元销售额。

编织一条手工壮锦围巾,即使娴熟织娘也需要六七天时间,精雕细琢虽成就了无可复制的艺术珍品,却也因漫长制作周期让壮锦陷入产量少、产值小的困境。

技艺需要传承,工艺也需要创新。在龙州县城的壮锦世家工作室,壮锦织锦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素英一面为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妇女开展织锦技艺培训,一面运营壮锦生产的自动化车间。两台高速智能电脑绣花机实现了壮锦编织数字化的快速设计和编织,有效提高了壮锦产出率。

国潮兴起,现代生产工艺和流程模式让壮锦从小作坊、小产能的状态步入高产能新业态,也使壮锦迎来了广阔的定制市场。

在崇左市太平古城景区的琴之锦壮锦文创产品店里,舒适的面料、新款的壮锦纹样让人眼前一亮。作为崇左市融媒体中心旗下的品牌,琴之锦为弥补传统手工编织壮锦面料粗硬、容易起毛、勾丝的缺陷,与杭州丝绸生产厂家合作,改良人造丝工艺,制作出新的壮锦面料,既耐磨又不起球、不勾丝,还散发着淡淡的绸缎光泽。解决了面料问题,使壮锦产品实现批量化生产,融入大众生活成为可能。

崇左市还搭建起本地企业与浙江企业合作的渠道,大胆对壮锦包等文创产品外部形态、非关键材料、外部样式等进行合理设计创新。

当指尖掠过细密经纬,千年时光在此交织。以创新为梭,以多元文化为线,将现代设计理念、潮流艺术元素与壮锦核心特征紧密相融,非遗技艺正绽放时代光彩。

新一代接力

手工织锦要长时间坐在织机前,要有极大耐心和毅力,再加上复杂的纹样“编码”,年轻人参与热情不高,织锦技艺大多掌握在农村老年织娘手中,成为传承面临的难题。

面料与生产工艺的逐步改进,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壮锦的传承发展队伍,为壮锦传承注入新鲜的文化血液。

在琴之锦门店,26岁的主播黄克煎拿起壮族民俗乐器天琴现场演奏起来。作为广西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他自嘲常因身材“大块”外出表演时买不到合适的演出服。于是这个小伙子萌生了给自己设计衣服的想法,跟随李素英学织壮锦,把壮锦元素植入自己设计的演出服中。

“没想到我设计的演出服反响都挺好,2024年一个乐队组合请我帮助他们设计参加央视春晚的服装。”加入琴之锦团队后,黄克煎又多了一重主播身份,给粉丝讲壮锦设计师背后的故事。

李素英的壮锦工作室里不乏这样的学生。龙州女孩何亭东来到工作室学习织锦,同时准备自己的毕业设计。学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她,希望将家乡独特的壮锦技艺融入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

过去村里的壮锦主要以围巾和被套为主,随着年轻设计师的加入,壮锦衍生出服装、背包、饰品、家具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文创产品,既能满足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又让壮锦文创具备了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壮锦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除了在设计领域发挥专长,年轻人的加入,也加快了壮锦的推广“出圈”。

如黄华刚一般的年轻主播们活跃在社交平台,推出了许多壮锦相关短视频,以更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内容和形式对壮锦进行“安利”,让更多人“种草”。

“去年第21届东博会期间,我们开设了壮锦专场直播活动,开播第一天直播间里15个人,随着展位热度的提升,第三天直播间人数就涨到了15万。”从新闻播音员转型的年轻主播张韦说,短视频《东博会上的“显眼包”崇左壮锦包 广西人有了自己的“奢侈品”》带来了一波壮锦包热。

自己设计,自己带货,自己穿上服装上T台走秀……年轻设计师接过传承的接力棒,青年主播化身文化传播使者,古老的壮锦被赋予新艺术价值,其保护与传承也有了新的载体。(本报记者 朱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