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良”赋能:甘肃静宁85万亩旱作农业丰收在望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九月,在甘肃省静宁县原安、三合、灵芝等西北部乡镇,层层梯田里旱作玉米棒穗硕大进入成熟期,洋芋块茎在土壤中悄然膨大,85万亩旱作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景象扑面而来。近年来,静宁县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为核心抓手,持续激活旱作农业发展动能,提升粮食产量,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田间地头见实效,农户合作社增收有盼头。“今年种的京科968玉米,棒穗比往年长一大截,亩产肯定将近2000斤!”在三合乡王湾村的旱作玉米种植示范带,村民李永永拨开玉米苞叶,看着金黄饱满的颗粒,满是笑意。李永永说:“从种子、地膜到化肥,乡上都统一供应,关键生长期还有无人机帮着防治病虫害,有了这些保障,种地更有底气。”

“五良融合”筑根基,全链条激活旱作农业效能。旱作农业丰收的背后,是静宁县近年来对“五良融合”的持续推进。目前,全县11个种粮乡镇已完成1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的土地、配套的灌溉设施,让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稳产田”。静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杨富位说:“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土地质量,还为后续良种、良法的推广打下了基础,让旱作农业有了‘好底子’。”

“良种”是丰收的关键。今年,静宁县全面推广玉米“京科 968”“先玉335”和洋芋“陇3““陇7”等种子,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同时,通过“良法”加持,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覆膜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指导,确保每个种植环节都有科学支撑。“从播种到管理,都有技术员指导,遇到问题随时问,咱农民也能掌握‘好技术’。”李永永说。

“良机”与“良制”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静宁县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实现了耕地、播种、收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农机作业率超70%。在“良制”保障下,通过补贴地膜、提供机械、扶持种粮大户和合作社等政策,推动旱作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今年,静宁全县高标准建成10个旱作农业示范带,14个千亩以上示范点,形成了“集中连片整流域推动”的发展格局,85万亩旱作农作物中,粮饲兼用玉米38万亩、洋芋47万亩,还在5个乡镇推广种植5.5万亩糜谷等特色小杂粮,加上夏收的20万余亩小麦,全县粮食总产量预计27万吨以上。(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田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