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重塑云南镇康绿水青山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时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43万亩澳洲坚果迎来丰收,“两山”理念深刻改变着镇康产业发展,引领产业“蝶变”。在“两山”理念的推动下,镇康县“四有联动”应运而生,逐渐成为边陲镇康的发展共识。

一场秋雨过后,山间云雾弥漫,澳洲坚果林葳蕤蓊郁,层层叠叠一直从山坡上绵延下来。透过树梢,枝叶间一串串饱满圆润的坚果清晰可见,煞是喜人。

“白露节就开收了,今年病虫害少,挂果率高,如果价格和去年一样,我家这25亩坚果地收入应该达到20万元。”家住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的果农何新贵趁着晴好天气,一大早就来到自家坚果地里除草,说起种植坚果的经历,他颇有感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块地一直种植山稻谷,但‘种一山坡,收一土锅’,效益不是很好,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改种甘蔗,收入翻了几倍,前几年甘蔗退下来后才开始种植澳洲坚果。”

走进位于田坝村的何新贵家,二层小楼依山就势,屋内宽敞明亮,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庭院干净整洁,各色花卉点缀其间,车停靠在院落里,画面显得格外和谐。

“茅草房变瓦房,主要靠甘蔗,瓦房变楼房,还得靠这棵坚果。”闲聊中,何新贵对近几年镇康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很是自豪,“发展产业还得跟着市场和国家政策走,否则不但没法实现土地产出最大化,还会亏本……”

近年来,镇康县在兼顾粮食生产安全红线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用“两山”理念撬动产业转型升级,重塑绿水青山,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淘汰低效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升级特色产业”的转型之路,“两山”理念引领产业华丽“蝶变”。

在镇康县广袤的土地上,不断演绎着像何新贵家这样“一块地多次抉择”的精彩故事。家住镇康县勐捧镇忙丙村肖塘自然村的花银兰通过“一块地多次抉择”也富了起来,不出意外,她家今年种的30多亩水栀子,收入将达到30多万元。

“同一块地,种植不同的产业,收入不一样!”十多年前,花银兰在自家荒山荒坡上种植玉米,全家人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玉米种植中,守着几块薄地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一年,收入却难以实现大幅提升。后来她开始种植甘蔗,虽然产出效益有所提高,但劳力投入大、种植成本高,她有些吃不消。“同一块地,改种成水栀子后,去年收入就达28万元,栀子平均每公斤价格12.5元,亩产基本能达到1万多元,栀子效益好!”花银兰说。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红线的基础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产业结构怎样调整?镇康县在践行“两山”理念中,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镇康县山高坡陡,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98%,这种“山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必须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实现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最大化,山区群众才能增收致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现和全国一起同步发展。

“过去种植过很多产业,效益不是很好,能找到适合当地资源、气候条件发展市场前景好、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确实不太容易。”家住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的字双富深有体会,“我家也历经了几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种核桃,第二次改种茶,第三次又改种成澳洲坚果……”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镇康县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通过“户有增收产业、村有合作社、乡(镇)有龙头企业、县有配套政策”“四有联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品种改良、延伸产业链,使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让群众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获得更多的财富。截至目前,镇康全县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已达到43万亩,咖啡种植面积8.5万亩,栀子1.09万亩。

“坚果林下套种魔芋,收入翻倍,我家这15亩坚果地,去年单魔芋一项收入就高达25万元!”家住镇康县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彩靠村魔芋种植户罗鸿强这两天格外忙碌,等白露节收完家里的澳洲坚果后,套种在坚果地里的魔芋也准备开挖了。走进他家的坚果地,坚果林与魔芋交相辉映,煞是喜人,一种“以短养长”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让人浮想联翩。

改革的浪潮往往从土地开始,复盘过去所有产业,镇康县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利用“上金下银”的立体空间布局,在时间、空间上做文章,实现同一块地在同一时间有多层收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蓬勃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镇康县在产业布局上敢闯敢试、久久为功,既守住了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又通过科学转化让生态优势实实在在成为发展优势,推动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今,“两山”理念已在镇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县域特色之路。(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