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辽宁省庄河市深入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抢抓政策机遇,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蓝、金”三色经济为主的特色县域经济。2024年庄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5亿元,“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600亿元和700亿元大关。
近日,记者就庄河市如何发力“三色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采访了庄河市委书记申守勃。
记者:庄河是东北地区惟一也是全国少有的同时具备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核电、海岛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等清洁能源项目条件的地区,在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申守勃:绿色是庄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庄河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近年来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3%以上,先后荣获“国家避暑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城市实践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同时,庄河市加快建设2000万千瓦级“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先后争取到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站、集中式光伏发电和核电等80多个重大清洁能源项目落户庄河,搭上了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头班车”。继2020年12月建成东北地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50万千瓦,130万千瓦海上风电二期将于2025年年底开工建设。2024年,庄河核电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小路条”,完成10项核准支持性要件,其中“两评”批复创造国内同类项目用时最短记录,庄河核电项目预计2026年完成核准并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庄河已建成清洁能源项目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累计完成投资超270亿元,年发电量约25亿度。
记者:庄河地处北纬39°黄金海洋牧场,享有“东方蚬库”“中国贝类产业之都”等美誉。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庄河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特色优势?
申守勃:庄河市深挖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立足传统的养殖、捕捞和水产品加工产业基础,构建“养、捕、加、运、游”一体化特色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庄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庄河全年杂色蛤产量约34万吨、牡蛎产量约13万吨,是目前国内养殖面积最大、杂色蛤产量最高的区域,全国市场占有率40%以上。庄河坚持水产品生产加工“两条腿”走路,水产品加工业是“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有水产加工企业145家,2024年获评“中国水产品加工产业之乡”称号;坚持“疏近用远”,不断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个,总面积4万亩。总投资2.43亿元的全省首个深远海桁架类大型养殖装备——“海王一星”大型围栏综合体项目已开工建设,引领海洋文旅融合发展。
记者:除了传统水产产业,庄河在港航运输“向海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申守勃:发展港航运输是庄河向海而兴的重要方向,是陆海统筹的关键载体。庄河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国家级木材、水产品、再生资源及矿产等资源的重要进口口岸,设计年通过能力550万吨,目前年货物吞吐量达380吨,年运送进出港旅客10余万人次。东北地区单体库容量最大的现代化保税冷藏库——庄河港冷链物流基地,总库容量13万吨,是国内离岸最近的冷藏库。
记者:庄河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申守勃:庄河市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连续20多年稳定在55万吨以上,连续两年累计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4.75亿元,实施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63万亩,争取上级资金5.4亿元实施辽宁省最大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改善灌区水田灌溉面积23万亩,年新增粮食产量近600万公斤。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4%,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万亩,农业新技术使用面积超过90%,新品种覆盖率100%。
同时,庄河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成60余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农产品5个,其中蓝莓、草莓、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庄河市做好‘三’字文章、着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入选农业农村部51个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正在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本报记者 王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