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设施改善 “游子”回乡种“豆”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时下,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石子地村的豇豆进入收获季,一排排豆架上挂满了成熟的豇豆,村民廖发超正在地里忙着采摘、整理、装车,看到今年的丰收场景,他心情格外舒畅。

廖发超采摘豇豆(雷明华 摄)

“今年豇豆的市场需求大,价格也不错。”廖发超说,他种豇豆已有7年,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里豇豆一年可以播种两次。今年6月份种下去,到8月份收获。待第一次收获结束后再次播种,10月份可再次收获。”

早年,廖发超去上海打过工,在外地卖过水果和熟食、开过货车,但都收益不佳。考虑到父母年纪大,需要有人照顾,他决定返乡发展。

采摘的豇豆装车待运(雷明华 摄)

除了照料父母,让他决定返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乡基础设施的改观。早些年,石子地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吓跑”了许多青壮劳力。

近年来,为了解决当地生产用水难的问题,建水县烟草专卖局共投入130.67万元,在石子地村建设蓄水池、水窖、灌溉管网等共计274件,完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并普及农耕机械化生产,推广农机农艺技术,让村民干起活来省时省力。

2018年,返乡发展的廖发超试种豇豆,刚开始由于经验不足,致使豇豆产量和收成不理想。但当地对豇豆产业出台了扶持政策,开展农业种植补贴、种植技术指导和电商销售支持,让廖发超重新拾回了信心。

石子地村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豇豆规模化种植,通过合作社统一提供供苗、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使豇豆种植如同有源头活水,不愁市场销路。

豇豆在生长过程中,蚜虫、蓟马等害虫会危害其生长,每次看到这些叶片上的害虫,廖发超便感到头疼。当地烟叶工作站的技术人员了解到他的困难后,对他进行技术指导,建议他在豇豆播种前铺设防虫网,进行土壤和网棚消毒,并在豇豆生长期间使用黄蓝板绿色防治技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来诱杀害虫,确保豇豆健康生长。

2024年,廖发超家种了7亩豇豆,还种了姜、小米辣、洋芋等作物,一年下来收入约20万元。目前,石子地村豇豆种植面积800余亩,亩产值在7000元左右。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纷纷回归,返乡发展更加有利可图。(记者 郑义 通讯员 陈一珲 雷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