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旧小区的“蝶变”到文化生活的“多彩”,从就业岗位的“送到家”到医疗教育的“有保障”,山东肥城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具体可感。
今年以来,山东省肥城市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将民生工作放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从城市更新到文化赋能,从公共服务到特殊群体保障,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群众的幸福底色愈发浓厚。数据统计,上半年,肥城市民生支出30.2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7%。
城市更新“焕新颜”
“以前下雨天小区积水严重,现在改造后排水也通畅,真是把实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谈及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贵和园小区居民李霞感触颇深。
今年上半年,肥城持续推动城市更新行动,将“宜居”理念融入城市建设每一处细节,累计铺开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43个,惠及居民近万户。从墙面翻新、管网改造到停车位规划、休闲空间打造,改造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唤醒了老小区的“新活力”。
在完善居住功能的同时,肥城同步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升级。一批城市驿站、口袋公园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小而美”的公共设施,如同散落在城市中的“幸福驿站”,让居民出门“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茶余饭后有了休闲好去处。
在居住功能完善、公共空间升级之外,肥城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更是交出亮眼答卷。康龙、康汇、中节能3座污水处理厂高标准完成提标改造,“两清零一提标”工作提前完成省定任务,清澈的河水、整洁的河岸,让城市生态颜值持续提升。如今的肥城,既有“面子”的整洁美观,更有“里子”的舒适便捷,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文化赋能“添活力”
“周末带孩子来参加非遗体验活动,既能学知识,又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特别好!”市民张琳琳的话,道出了肥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今年以来,肥城以文化“两创”为抓手,持续做优文化供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上半年,全市累计组织各类文体惠民活动5100余场次,涵盖书画展览、文艺演出、非遗体验、体育赛事等多个领域,直接惠及群众50万人次,让文化滋养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阵地建设同样成果丰硕。7个城市社区成功上榜全省文化社区建设试点,五埠岭伙大门景区“非遗工坊”凭借特色运营模式,获评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成为展示肥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文旅融合领域,肥城更实现突破性进展。通过与锦上添花、读道文旅、泰山文旅等企业深度合作,梦幻桃花源、十里桃花·桃源胜境两个文旅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彻底疏通了“肥城没有标志性文旅项目”的堵点。
此外,刘台桃花源、鱼山唐乡民宿、桃木旅游商品城成功入选全国“乡村四时好风光”精品旅游线路,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286万人次,同比增长75.6%。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盈,更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服务提质“暖民心”
“通过社区推荐的岗位,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有稳定收入,太感谢了!”肥城新城街道居民刘霞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肥城聚焦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持续推广“社区微业”模式,通过开发便民服务、手工制作等灵活岗位,帮助更多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650人,数量位居泰安县市区首位,让“就业有门、增收有路”成为群众的普遍感受。
教育与医疗是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今年肥城市财政专门列支近3亿元,全面铺开义务教育学校基础提升和智慧教育两个项目,为57处学校改造提升校舍、运动场地、教育装备等设施条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稳步推进,肥城一中高新校区建成招生,进一步优化了教育布局,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实现显著提升。全市267个村卫生室完成升级改造,宽敞明亮的诊疗环境、齐全的医疗设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同时,镇、村、社区医疗机构全部配备科大讯飞AI智能诊疗系统,通过科技赋能,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疗“看病难”问题。
在特殊群体保障方面,肥城更显温情。“桃仙子”照护服务项目凭借“清单明、服务好、工作实、监管严”的工作特点和精准化、温情化的服务模式,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让困境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董效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