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萧县深挖资源禀赋、建强合作平台、创新业态融合,以技术创新巩固优势、以融合创新抢占先机,串珠成链、集链成群、集群成势,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用实举措答好“创新之问”县域答卷,为皖北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创新力量。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5家(2025年预计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39家;建成省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孵化器1个、省级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家、市级2家。
强基固本,提升企业创新意识。萧县实施《萧县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储备库—培育库—申报库”梯度培育机制,2024年净增高企19家(增速全市第一),高企数达75家,超标准完成三年倍增计划,培育了安徽林平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大化学(安徽)有限公司、安徽新秀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军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摸排力度,遴选有基础、有潜力、有积极性的企业,重点培育、动态管理,2024年科技型中小企业139家,增速全市第二。持续落实研发投入攻坚方案,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两清零”,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近年来全社会研发投入金额年均增速12%,规模以上企业2024年度研发投入填报金额5.36亿元,同比增长33%。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政策的宣传落实,近年来税收减免额年均1500余万元,切实减轻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压力,激发了企业积极性,提升了企业创新获得感。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科技攻关任务,深化与中科大、安徽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阅题”产学研合作模式,申报获批省市级科技项目10余个,其中安徽久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获安徽省揭榜挂帅项目100万元资金支持,华强种业获得省级“同心科创工程”项目推荐(全市惟一),为企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提档升级,构建创新合作平台。萧县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通过“政策赋能 + 资源整合”双轮驱动,依托高校院所和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系统推进创新载体建设。近年来申报获批省级研发中心4个、市级研发中心2个,获批组建新秀化学省级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全市惟一),积极推进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高规格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萧县暨电磁流变学交流活动,连续两年成功开展“4510”校地联合科创行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安徽)科交会、“双创会”活动及全省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合同吸纳苏沪浙成果超3000万元。30余家企业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院校签订多种形式合作协议,签订“研究生培育基地”“特色产业联合开发基地”等产学研协议12项,2家企业获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在萧县开花结果、成功转化。
聚链成势,推动产业创新纵深发展。萧县坚持“工业强基+农业提质”双轨并进,聚焦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功能性新材料、精密化零部件两大集群,建成规上企业72家,集群产值占规上工业46%。依托两大集群共建中科大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萧县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布局“一产业一研究院”,推动“磁流变汽车悬架”等前沿技术落地产业化。国家火炬防腐蚀涂料基地提质增效,成功举办中国·萧县工业腐蚀产业链展示会暨腐蚀控制工程大会,安徽林平循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突破“低碳复合新材料”“造纸重大装备国产化”等关键技术。聚焦特色农业科技攻关,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携手实施胡萝卜培育工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达成高品质胡萝卜的国产化替代目标。推动安徽科技工程大学小麦试验站在萧组建,重点关注小麦种质创新、良种繁育以及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联合安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在皇藏峪开展珍稀树木保护,筹备成立珍稀树木研究院,推动科学研究、研学科普与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升级辣椒制种研究院,配套建设丁里辣椒制种研发基地,加大“育繁推一体化”模式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萧县辣椒种子”品牌。(记者 吴昊 通讯员 董晴 李兰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