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荆山村,暑气蒸腾。村部里却传来温和的辅导声……办公桌上摆着两台电脑、摊着课本,驻村队员正俯身给两个孩子讲解题目,两名孩子睁着好奇的眼睛,听得格外专注。这一切,源于驻村队员与两个孩子的故事。
2018年,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贾祎肩负着驻村使命,奔赴硖石乡荆山村开展工作。在一次走访中,偶然撞见村头山坡上有两个孩子正跟着家人放牛,手里攥着旧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游戏画面成了课余时光的全部。“娃们咋不趁空看看书?”他上前搭话。
孩子母亲杜宁宁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无奈:“我们两口子腿脚不利索、文化程度不高,没能力教娃,他基础差,越差越不想学,光想看手机。”旁边,父亲郭建祥也红了眼:“问他啥都摇头,将来可咋整?”这一场景,让贾祎深刻意识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孩子是乡村的未来。”
带着心中的牵挂,他决定发挥自身教育专长,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优质资源,在村部办起“临时课堂”,为郭强强和郭锦川辅导功课。
课堂上,孩子们起初坐得歪歪扭扭,眼神总飘向窗外,贾祎便讲起课文里的故事:“你们看这篇课文里的小主人公,就像咱村后山的小树,好好扎根才能长得高呢。”渐渐地,孩子们的目光都聚到了课本上。与此同时,他还用玉米棒数数、挑豆子算数等充满乡土气息的“土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看着孩子们从低头沉默到举手抢答,贾祎总会笑着鼓励:“真棒!你们进步得真快!”
日子久了,贾祎发现孩子总没精打采——原来家里饭食简单,难顶起长身体的劲儿。于是,他常买来新鲜菜,焖上大米饭,做出四菜一汤,让孩子们先吃上热乎饭,再坐下来写作业,这时孩子们眼里的光都亮了几分。
为了精准辅导,他还定期走访孩子们所在的学校,与在校老师马丽娜、吕帅东深入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课堂表现、学业进展和思想动态,适时调整辅导策略。同时,他积极对接陕州区红十字会、三门峡市残联,为其争取到近20000元补助金,切实解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难题。
当前,孩子的变化令人欣喜。曾经以手机为全部乐趣的他们,如今暑期就主动往村部跑,课本成了随身“宝贝”,成绩在班级里稳步提升,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家人看着孩子作业本上越来越多的红勾,逢人就夸:“驻村队员把村部变成‘学堂’,娃有了盼头,我们心里也亮堂了!”
这个由驻村队员用初心搭起的课堂,点亮了乡村孩子的求学路,更让驻村工作有温度,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暖心的风景。(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昝运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