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乡土 返乡青年陈彦鹏的农业奋斗路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村里有什么可做的事业?”面对这个问题,甘肃省通渭县陇山镇何山村的返乡青年陈彦鹏,用九年的扎根与奋斗给出了答案——在这片广袤无污染的乡土上,让优质农产品走向更远的地方,带着乡亲们在农业发展中闯出一条增收路。

陈彦鹏在马铃薯地里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张赛 摄)

2016年前后,刚毕业的陈彦鹏毅然回到家乡,一头扎进种植养殖行业,成为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我感觉在农村大有可为。”他始终坚信,家乡的土地藏着无限可能,“我们有广袤的土地,且没有被污染,种出的农产品口感、质量都非常好,就缺一个好的契机,把它们推向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这份对乡土的信任,成了他创业路上最坚实的底气。

为了激活土地的潜力,陈彦鹏的足迹遍布陇山、马营、第三铺等多个乡镇。他带领团队开垦撂荒地,累计盘活土地资源5000多亩,在这些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种上了中药材、马铃薯、小麦、谷物等多种作物,让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在西坪村,他更是一次性流转3000多亩土地,制定了科学的种植规划:“我首选种麦子,通过倒茬耕作提升土壤肥力,等土地条件更适宜后,再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不仅如此,陈彦鹏还积极推进农产品品质认证。“像玉米、马铃薯,还有小麦的富硒认证,我们都在做。”陈彦鹏说,他只为让家乡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创业过程中,陈彦鹏始终没有忘记带动乡亲共同发展。这些年,他先后创办多家合作社,将通渭粉条、苹果、苦荞茶等本地土特产进行包装销售,努力拓宽农产品的销路。但他也发现了难题: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大多以原材料形式外销,即便品质优良,收购商给出的价格却偏低,“好品质没有卖出好价格”,导致农户和合作社的收入始终难以大幅提升。针对这一困境,陈彦鹏坚定了升级发展的思路:“在农业上要有出路和发展,就必须走品牌化和质量化的道路。”他计划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在农副产品初加工和包装上下功夫,通过产品升级打造本地优质品牌,让好产品真正卖出好价钱。

除了推动农产品产销,陈彦鹏还着力为周边农户提供农业服务支持。如今,合作社已拥有36台套大型农机具,涵盖深松、旋耕、翻转犁地等多种功能。在为农户提供农机服务时,合作社始终坚持低于市场价的优惠标准,每年服务农田面积将近2万亩,成为乡亲们春耕秋收时最可靠的“好帮手”。

“我喜欢谷物丰收时的喜悦,收获的麦子堆成山时,那一刻很开心。”陈彦鹏坦言,中国人对农业、对土地的执着深入骨髓,这份情怀支撑着他九年如一日,带着老乡在农业上谋出路、谋发展,以“新农人”的担当,全身心服务家乡农业生产与社会化发展。(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田倩倩 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