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乡的特困老人,70岁的张义曾深陷绝望。多年前因为一场疾病,让他长期卧床,生活无法自理。命运的转机始于从安定区新集敬老院搬进安定区老年养护院。专业的医护人员、齐全的康养设备、系统的康复训练,像一双温暖的手,将他一点点从病榻上“扶”起。如今,他能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生活重获尊严。
在定西,越来越多像张义一样的老人,不管从生活、心灵,还是身体、精神面貌,正经历着暮年生活的“重启”。
在通渭县中心敬老院,84岁的白淑珍正跟着自己的闺蜜们坐在茶饮室里喝罐罐茶。歌声从活动室飘来。早年丧偶,越来越老,到了行动不便的时候,忙碌于生计的四个儿女曾为她的养老问题操碎了心,如今共同出资让她住进这里,“环境好,照顾细,一天三顿荤素搭配,还有人陪着唱歌画画,不孤单了。”白淑珍奶奶感慨:“要不是进了敬老院,身体哪能像现在这么‘攒劲’。”
白淑珍推开自己住在敬老院房间的木门,房间宽敞整洁,温暖的阳光洒在房间的每个角落,绿油油的、被白淑珍打理得特别好的花草正贪婪地吸收每一寸阳光,干净整洁的被褥,独立能洗澡上厕所的卫生间,这些都让人心情愉悦。
谈到现在敬老院的生活,白淑珍笑着说:“现在好幸福,不麻烦娃娃,有人24小时操心,身体不舒服,敬老院自己有医院,头疼脑热立马解决,身体的‘大毛病’也会被敬老院第一时间发现,送到省市大医院得到及时处理,在这里比住在自己空落落的家里舒心、安心。”
白淑珍藏在皱纹里的微笑,是对定西面对养老服务领域突出问题整治成效的肯定。
数据显示,定西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2.0086万人,其中,特困低保老年人7.7594万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3921万人,空巢独居老年人1.8151万人,农村留守老年人1.1618万人,残疾老年人4.0321万人(重残2.1567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5.8255万人,经济困难老年人18469人。
面对养老服务机构多、兜底服务对象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机构运营水平不高、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照料护理服务不规范等问题,今年以来,定西下定决心“开门”找问题,靶向解难题,全力打造让老人安心、家属放心、社会齐心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从保障到改革,让每一分暖意都精准抵达
陇西县巩昌镇83岁的王奶奶(化名)最近发现,社保卡里每月多出了25元。这细微的变动,来自一场覆盖10.2万人次的信息核查。
“有的人过世了补贴还在发,有的人够条件却领不到。”陇西县民政局副局长姚聚强的办公桌摊着密密麻麻的核对表,红笔圈点的痕迹纵横交错,“错发的4.7万追回来,漏发的1.6万补上去——这25块,是筛出来的民生温度。”
这场全市范围的“数据筛查”,截至2025年7月,让787万元高龄津贴精准流向5.8万老人。21个资金发放不规范的漏洞被堵上,9.12万元涉老资金被追缴;3家不规范的第三方养老机构被注销,两个照料项目被叫停。最终,1.8万名经济困难老人及其监护人,稳稳收到了1100万元补贴。
养老机构的蜕变,藏在更细致的改革里。定西把乡镇养老机构收归县级民政部门直管,让公办机构从“只保特困”转向“服务全体”;又推“公建民营”,引专业力量盘活运营。
陇西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副院长任佳瑞算了笔实在账:“民政局帮我们把水电价调成居民标准,水费降了三分之一,电费也少了,每月省出1500多元。”这笔钱,最终变成了老人碗里更丰盛的菜、床头新增的呼叫铃。
如今,全市七县区把1260万元养老机构运营经费放进财政“大盘子”,水电暖优惠一一落地。54名老人从服务水平低的机构转出,住进了更敞亮的房间。而县级直管这招,彻底破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监管死结。
从“幸福院”到“社区食堂”,家门口的暖心事
通渭县碧玉镇陈山村的硬化路上,85岁的陈永峰揣着搪瓷碗,慢慢走向村口的互助幸福院。自从这里开了火,他和卧床的老伴总算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灶台。“走过去5分钟,自己吃完,给老伴提一份。一顿一块或一块五,管饱!”他掀开碗盖,热气混着饭菜香漫出来。
这座2023年10月建成的幸福院,靠着“社会捐一点、政府补一点、老年人自己交一点、村集体经济贴一点”的法子,做到了可持续化运营。“山里老人恋家,离不得老家。”负责人师可可看着吃饭的老人们说道,“这儿不光管饭,更能凑堆儿说话——人老了,最怕的是冷清。”
而在城市社区,另一种温暖在弥漫。陇西县巩昌镇西郊社区住着3400多位老人,多是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退休职工或留守老人。“做饭难”曾是家家户户的愁。
“看着老人们端着冷饭发呆,心里不是滋味。”陇西县润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马爱玲动了念头。2024年,他们凑钱建起90平方米的西郊老年食堂,40个餐位,主打低盐低糖的适老饭。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元—2元的优惠政策。“食材每天查,餐具早晚消毒,饭菜留样48小时。”马爱玲指着墙上的公示表,“每天大约160位老人来用餐。”
72岁的刘培泉捧着热粥说:“老了,炒菜忘放盐是常事。这儿省事,吃得也舒坦。”这个藏在居民楼里的食堂,成了连接政府、社区与家庭的暖心驿站。
眼下,定西正盯着进度表赶工期:7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已建74%,9月就能用;29个村级互助幸福院,9个已开门,剩下的已在8月底全启用。到那时,37个乡镇中心、86个村级幸福院,再加上无数个“西郊食堂”,一张居家社区养老的“服务网”将越织越密。
从安全到守护,把细致刻进日常
通渭县中心敬老院护理部主任陈少斌的笔记本磨破了皮。上面记着张阿姨青霉素过敏、张大爷有糖尿病、李奶奶要喝晾半小时的温水——这些“小癖好”,比医嘱还显眼。
这里的房间布置藏着心思:爱养花的窗台上挤满多肉,当过教师的墙上挂着字画。护理员查房,量完血压总要捏捏插线板——办公室主任邵于瑾定的规矩:“消防安全得像护自家老人那样上心。”每月一次消防演练,连行动不便的老人都知道:“扶着墙根走,弯腰捂口鼻。”
定西对全市207家养老机构来了次“拉网式”排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细节,一条条过。183个问题被拎出来,167个已整改到位。整改率91%的背后,是把隐患连根拔起的决心。
同时,另一道守护老人“钱袋子”的防线也在不断加固,多部门联手,民政和人社、公安、法院共享数据,用大数据揪出虚报冒领等疑点。迄今,7条问题线索被移交纪检机关;5起养老诈骗案告破,3个团伙被端,68人落网,34.231万元被骗资金追了回来。27场“四进”宣传活动,1.3万份资料发下去,就想让老人们知道:“遇事多琢磨,受骗别慌张”。
一碗热饭的温度,一个按喜好布置的房间,一次被拦截的诈骗,一笔悄然到账的补贴……都是这份“开门”答卷上最直观的答案。暮年之路漫长,定西的解题,仍在路上。(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刘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