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林长制改革以创新为抓手,不断强基础、调结构、惠民生,充分挖掘“点”的特色、“线”的魅力、“面”的潜力。全区发展林下经济1.8万亩,形成了“一乡一品”,森林景区经营面积拓展至3000公顷,预计年接待游客超95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达1.5亿元,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修复湿地3000亩,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生态质量稳步提升,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
“点”上发力 发展“林+”新模式
构建产业体系。推动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茶等产业发展,构建森林生态养殖、立体种植、休闲采摘等区域特色产业。全区获批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林业合作社两家;建设林下仿野生天麻、牡丹、百合、竹荪等种植基地1000亩,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1.8万亩。
做强“一乡一品”。在特色上做文章,结合传统优势和地理优势,做强五大精品板块:五横杨梅、茶叶特色板块;罗岭柑橘(红美人)、葡萄特色板块;杨桥蓝莓、柑橘(大红袍)、猕猴桃特色板块;大龙山黄花梨特色板块;白泽湖苹果梨、黄桃特色板块,建成“双益葡萄”“绿丰园杨梅”“龙山野茶”“余湾大红袍”“大龙山黄花梨”“罗岭红美人”等林业品牌效应,第十一届绿丰园杨梅采摘节一度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采摘与线上交易收入达140余万元,东魁杨梅畅销京沪等地。
“线”上创新 探索“林+”新业态
拓展康养旅游。宜秀区资源丰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城郊型森林康养旅游呈现勃勃生机,“一心两园四景”格局初步形成,以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巨石山森林公园相互依托,花溪茶谷景区、鲍冲湖景区、石树景区和龙湫池景区点缀其中,石塘湖、破罡湖、代赛湖等自然湖泊星罗棋布,休闲垂钓、拓展训练、康养旅游、冲浪漂流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森林景区经营面积拓展至3000公顷。
融合人文景观。宜秀区人杰地灵,是安庆文化、科技集中地,自然风貌融入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景区周边有戏曲大师严凤英故居、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居、革命烈士吴振鹏生平陈列馆、著名画家萧谦中故居,依山傍水的4处避暑度假民宿树蛙部落、见山、竹峦、稻花香配套齐全,景区、故居、民宿连点成线,内容丰富,康养旅游进一步带动了林区周边采摘、餐饮和农家乐,宜秀区“一日游”“二日游”日趋成熟,预计2025年接待游客超95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达1.5亿元。
“面”上突破 发挥“林+”新功能
修复滨湖宜城之“肾”。通过自然修复与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湿地原生植被,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一是对破罡湖驳岸进行治理,实施荒滩荒地的植被恢复和破罡湖新段水面湿地的生态恢复;二是实施菜子湖亭子赛圩生态护坡、小龙山水土流失治理、湿地公园坑塘水面整体修复、新建圩湿地恢复、引江济淮菜子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三年修复面积达3000亩。
养护山水林城之“肺”。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快森林质量提升,努力构建生态宜城绿色屏障。近三年,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30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0.08万亩、封山育林0.25万亩、森林抚育0.975万亩);完成“青山白化”区域专项治理面积2021亩,连续三年组织“回头看”补植提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环大龙山污水治理项目,建立8个矿山修复治理示范点;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38个,国家森林乡村3个。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生态质量稳步提升。(记者 吴昊 通讯员 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