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触网”出山记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龙州非遗传承的壮锦潮品,‘通经断纬’的古法技艺,色彩绚丽、图案精巧,每一件都是手艺人的心血之作!今天直播间限时秒杀,数量有限,先到先得!”镜头前,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驻村第一书记宋伟登,身穿醒目的红色驻村马甲,手中举着一条黄绿相间菱形图案的壮锦围巾,声音洪亮地向网友推介。直播间里,“想要”“已拍”的弹幕不断滚动,密集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一场热闹非凡的壮锦助农直播,正在这个壮乡小村火热上演。

直播现场(刘锦雪  摄)

宋伟登来自广西崇左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自驻村以来,村民的增收难题就成了他心头的牵挂。双蒙村是壮锦文化传承的核心村落,村里的壮锦工坊里,数十名壮族妇女端坐织机前,指尖翻飞间,五彩丝线织成寓意吉祥的壮锦纹样。可“酒香也怕巷子深”,长期以来,壮锦依赖线下市集、熟人介绍等传统销售模式,大多在本地小范围流通,不仅卖不好价钱,也打不开销路,不少手艺人看着堆积的成品,积极性也渐渐被消磨。

“绝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非遗手艺埋没,更不能让村民们的心血白费!”看着手艺人眼中的失落,宋伟登暗下决心,要为壮锦找一条“新出路”。他带着驻村队员跑遍周边市集,调研电商平台,从传统销售到新兴渠道,挨个摸索尝试。一次刷到直播带货的视频时,他眼前一亮:“咱们也搞直播!让壮锦通过网络,走到全国消费者面前!”

可想法刚一提出,就迎来一片质疑声。“我们连直播设备都不会用,咋播啊?”“年轻人网上买的都是新潮玩意儿,能喜欢这老手艺做的壮锦吗?”面对村民们的顾虑,宋伟登没有退缩。他先是带着驻村队员当起“学生”,从镜头调试、灯光布置,到直播话术设计、产品展示技巧,一点点查资料、练流程,反复打磨直播细节;随后又挨家挨户走访壮锦手艺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直播的优势,还让年轻的驻村队员手把手教大家使用手机直播功能,帮大家打消“不会弄、没人买”的顾虑。

为了让壮锦更贴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宋伟登还和工坊手艺人一起“搞创新”。他们在保留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跳出“大幅壁挂”“传统服饰”的固有框架,开发出壮锦手提包、发夹、挂件等文创产品——既留住了非遗的韵味,又增添了日常实用性,让壮锦从“观赏品”变成“日用品”。

直播正式开启后,宋伟登的“接地气”很快圈粉无数。他不搞生硬推销,而是化身“壮锦文化讲解员”:拿起一款绣有“蝶恋花”的壮锦发夹,就讲起壮族文化里“蝶恋花象征美好爱情”的寓意;展示壮锦挂件时,就聊手艺人如何花费三四天的时间,一针一线完成作品。生动的文化故事搭配精美的产品,直播间热度节节攀升,订单量也跟着不断上涨。

镜头转到壮锦工坊的打包区,这里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驻村队员们围坐在长桌旁,一边盯着手机里的直播画面,一边手脚麻利地打包订单。一个个印有“龙州壮锦”字样的专属快递箱被整齐打包,不一会儿就堆成了小山。

“以前咱们壮锦,一个月能卖出十件八件都算多的,现在一场直播就能卖百来件!看着这些快递箱,心里别提多踏实了!”负责打包的驻村队员笑着说,眼角满是藏不住的喜悦。

直播接近尾声时,宋伟登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数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前壮锦出山靠的是脚板,村民们背着壮锦走街串巷去叫卖,走得远、卖得少;如今靠的是网络,一部手机、一个镜头,就能让壮锦卖到全国各地。”宋伟登拿着打包好的快递箱,感慨地说。接下来,他计划把直播助农打造成常态化模式,不仅要带火壮锦,还要把村里的富硒米等特色农产品也搬上直播间,让更多“双蒙好物”通过网络走出大山,助力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宋伟登的带领下,双蒙村的壮锦正以全新的姿态“触网”重生,而这位身穿马甲的驻村第一书记,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担当与使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村民们织就着一条通往幸福的“锦绣之路”。(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刘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