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扬帆逐浪高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9月9日,走进广西武宣县河西工业园各木材厂,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一张张光洁的胶合板、一捆捆整齐的方条、一摞摞压制好的刨花板正从生产线上下线,等待发往全国各地。这片生产火热的土地上,澎湃着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武宣县河西工业园区航拍一角(向国华 摄)

今年以来,武宣县以“主动靠前、精准服务”为抓手,全力助企纾困解难,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林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仅上半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完成47.83亿元,成功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木材加工产业势头更猛,1月-7月产值高达41.89亿元,其中规上企业贡献产值36.6亿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引擎”。

主动靠前,纾困解难孕育“新动能”。“从项目落地到建成投产,再到升规入统,县里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几乎‘长’在了我们厂里,手续代办、用工协调、融资对接,提供了全天候、保姆式的服务。”谈及企业仅用短短1.5年时间快速成长并跻身规上企业行列,今年2月新入规的武宣县吉宏木业有限公司公办室主任周梦兰感慨万千。

武宣县吉宏木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准备将木条截断。(向国华 摄)

企业的感慨,源于武宣县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的诸多痛点、堵点,武宣县摒弃“等企业上门”的旧思维,打出“主动靠前服务”的组合拳。组建“助企先锋队”。从林业、经贸、自然资源、园区管委会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若干服务小队,“一对一”下沉至重点林业企业及有潜力的成长型企业。他们的任务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扎根蹲点”,真正摸清企业“烦恼什么”“需要什么”。建立“问题清单制”,对于收集到的用地、融资、用工、审批、原材料供应、市场开拓等各类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解决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啃下了一批“硬骨头”。上半年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120余项。实施“梯度培育库”,瞄准“规上企业”这个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武宣县建立了“准规上”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和靶向扶持,在政策、资金、要素保障上予以倾斜,助力其加速成长,脱颖而出。半年来成功培育的4家规上林业企业,正是这一机制的丰硕成果。规上企业队伍的壮大,不仅提升了产业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形成了强大的集群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

链式发力,转型升级锻造“强引擎”。纵观武宣县林业产业的数据,其结构性优化升级的脉络清晰可见。

上半年总产值47.83亿元中,一产(林业种植、林下经济)产值10.68亿元,占比22.3%;二产(木材加工制造)产值29.23亿元,占比高达61.1%;三产(林业旅游、物流、技术服务等)产值7.92亿元,占比16.6%。这“一降两升”的结构变化,标志着武宣林业已从过去“卖原木”“卖初加工产品”为主,成功转向以精深加工为核心的二三产主导模式,产业链的附加值显著提升,生动诠释了该县“延伸产业链条”的战略意图。

武宣县河西工业园区一木业车间生产一幕(向国华 摄)

“我们不再满足于做‘木材的搬运工’。”武宣县副县长韦庆丰介绍,“我们的目标是推动产业从‘一根木头’到‘一个产业集群’的跃迁。”

围绕这一目标,武宣县精准施策:上游巩固基础,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基地,保障原材料稳定供给;同时,蓬勃发展的林下经济(产值达8.78亿元)如林药、林菌、林禽等,丰富了产业形态,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为一产注入活力。中游提质增效,重点扶持胶合板、生态板、刨花板、纤维板等板材深加工项目,鼓励企业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同时,规范发展单板、方条等初级产品加工,为其与下游精深加工企业搭建对接平台,形成内部循环。下游延伸拓展,积极谋划和引进家具制造、定制家居、木地板、木质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终端制造项目,并配套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奋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武宣林业产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生态圈”越建越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步增强。

广西群益新材料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一幕。(向国华 摄)

如今,武宣的林业产业,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种植加工概念,而是一个融合了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复合型系统工程。一座座现代化的木材加工厂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武宣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钟业周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深化靠前服务机制,聚焦企业所需所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同时,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林业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升级,全力打造结构更优、效益更好、竞争力更强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让“武宣木香”飘得更远,让林业产业在武宣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向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