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人湖到西子湖畔,跨越2500多公里山海,“两滴水”折射出怎样的诗句光芒?9月10日,在桂花飘香的季节, 以“文脉互通·情谊绵长”为主题,2025年德令哈市(分会场)第七届海子诗歌季在浙江杭州启幕。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文化和旅游部、青海省文联、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杭州市诗歌界代表、海子家乡安徽省怀宁县委宣传部、海子胞弟等两地文化交流、文旅发展的诗人、嘉宾出席活动。
1988年,海子生前途经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市创作了《日记》诗篇——“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叩开了无数人的心灵之门,赋予了这座瀚海小城“诗思”“诗哲”“诗画”的基因密码。2012年,在时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的大力倡导下,德令哈市以海子诗歌文化为重要切入点,成功举办首届海子诗歌节,建成海子诗歌陈列馆,将有“金色世界”寓意(蒙古意)的德令哈打造成为更具魅力、更有温度的诗与远方之城。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德令哈市委书记眭晓波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表示,从德令哈的情人湖,到杭州西子湖,风貌迥异,一西一东,一苍茫一婉约,却在追寻美与生命意义的精神层面上遥相共鸣,生动诠释了文学跨越地理疆界、连通心灵世界的无穷力量。在西子湖畔举办海子诗歌季,正是要借助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辐射力,让高原诗意与江南韵味深度对话,让金色世界的长风拂过西湖烟雨,共同打造连接全国诗歌爱好者、促进文化交流的全国性平台。
近年来,德令哈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全力打造全省“文化大市”,重点培育“现代诗城·浪漫之都”城市品牌,不断推动诗歌文化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德令哈在文艺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希望以此次海子诗歌季为契机,进一步架起德令哈与杭州及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情感互通的桥梁。两地能在文学创作、文旅融合、产业协作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诗人采风、作品互译、学术研讨等互动常态化,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送,让杭州的婉约与德令哈的壮美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眭晓波说。
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姚海涛认为,青海是生态高地,也是文化的沃土。这里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特殊的省情定位和战略地位,决定了“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青海的发展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必须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牢牢守住民族团结“生命线”。海子诗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遗产,在青海多元文化土壤中焕发着独特魅力。他的诗中,既浸润着汉文化的深沉底蕴,也闪耀着对藏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文明的深切观照与共鸣,实践了一场跨越地理、文化和精神界限的宏大“交往、交流、交融”。他的诗魂,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界限,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思,体现了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对中华文化本体的认同。
此次海子诗歌季旨在通过诗歌的纽带,吸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此相遇,聆听用汉语、藏语、蒙古语等不同语言吟诵的诗篇,让多元文化在诗的旋律中互鉴,让智慧与情感在诗的意境中深度交流,将其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养分。今后,浙青两地将以“诗歌为媒、以文化为核、以援青为道”,在两地辽阔的山水间,共绘山海情深、石榴花开的壮美画卷,继续书写各民族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崭新诗篇。
活动还精心策划了双城连线、文艺表演、嘉宾作品分享、沉浸式海子诗歌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我诗歌中的金色世界》在杭州首演,运用AI、VR等现代技术制作而成的海子数字形象同时发布。牧白、王劲松作为第七届海子诗歌季荣誉奖获奖代表,上台受奖。(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