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潘兴栋原本是一名林业技术员,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一名教师,这个“半路出家”的汉子在今年的中考中,为湖北省阳新县一所乡村学校创造了优异成绩。谁知道,就在中考前,他因摔倒导致腿部粉碎性骨折,在家休息了7天后,仍坚持拄着拐杖为学生上课。成绩的背后,是潘兴栋22年来用坚守诠释育人初心,以奉献托举学子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教育人生。
跨界转型:从护林人到引路人
1970年出生的潘兴栋,人生在2003年迎来转折。1994年从湖北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他在七峰乡林业站与青山相伴9载。测距绘图的林业生涯,无形中锤炼出他精准细致的职业素养。
这段与树木共生长的岁月,意外成为他日后教学生涯的宝贵财富。
2003年,潘兴栋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沉稳的性格走上讲台。
“起初连粉笔都握不稳。”9月10日,潘兴栋笑着回忆,为讲好第一堂物理课,他反复演练实验操作,把抽象的力学原理讲得像树木生长一样自然真切。
仅三个月,他就成功转型为物理教师。察觉到山里孩子对自然现象的敏感,他将林业知识融入课堂:“竹子能长高却不倒,源于其空心结构分散压力,这恰是压强原理的体现。”生动贴切的讲解,使学生深深喜爱上这位“懂树”的物理老师。
22年来,除极短间断外,他一直担任班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他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三样东西:备课本、学生花名册和创口贴,最后一样专为偶尔打闹受伤的孩子准备。“学生的事再小,都是他的大事。”同事明廷友说。
意外突至:折不断的教育牵挂
今年5月26日,距离中考仅剩20天,潘兴栋想为即将迎考的九年级(1)班学生增添一些鼓舞人心的仪式感。清晨,他带着几条励志横幅独自来到教学楼三楼,正准备悬挂时,他一脚踏空,整个人沿台阶重重摔下。剧痛瞬间从左脚袭来,他咬牙尝试站起,却根本无法动弹。
闻讯赶来的老师急忙将他送往医院。经诊断,他的左脚粉碎性骨折,伤势严重。医生严肃地告诫:“必须卧床静养至少三个月,绝对不能负重行走,否则可能留下功能性障碍。”
然而,躺在病床上的潘兴栋,心里翻涌的却不是自己的伤势。“正是冲刺的关键时刻,孩子们情绪敏感,突然换老师肯定会影响复习状态……”他反复对前来探望的校领导说道,“我的班,我最了解。”
在家休养仅7天,他每天通过电话和微信与代课老师保持联系,细致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侧重点和情绪状态。第7天晚上,他看着班级群里学生晚自习的照片,终于再难抑制内心的牵挂,对妻子说:“我得回学校,哪怕只是坐在教室里,我的心也踏实。”
坚守讲台:单腿撑起中考冲刺
次日清晨,他便拄着双拐、拖着打满石膏的左腿,出现在了校园的林荫道上。
“你不要命了?”校长贾坤强见状又急又气地说。
“看不见学生,我心里不踏实。”潘兴栋回答。
当他出现在教室门口,喧闹的课堂瞬间寂静。44名学生望着拄拐的老师,纷纷红了眼眶。“别发呆,今天讲浮力原理,是中考重点。”他神色平静,一如往常。
整节课,他坚持单腿站立教学,汗水浸透衬衫仍浑然不觉,直至下课才被学生急忙扶住。
此后,校园里多了一道感人风景:潘兴栋拄着拐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学生们雨天轮番搀扶,班长悄悄在讲台旁放凳,他却很少坐下,潘兴栋说:“站着讲课才有精神。”
中考当天,他婉拒同事代劳,自己拄着拐杖将学生送到考点,微笑守候在场外。这份深沉的守护,成为学子们最有力的精神支撑。
尽心尽力:教书育人中静候花开
7月捷报传来:九年级(1)班44名学生,考试成绩喜人。而当年这批学生小升初时,进入这所乡村中学的,都是成绩平平的孩子。
“潘老师创造了奇迹。”校长贾坤强感慨道。而这奇迹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坚守与点滴汇集的爱心。
潘兴栋每天五点半准时到宿舍楼下,一声轻咳胜过闹铃;晚寝检查雷打不动,哪个孩子没盖好被子、谁偷偷看书,他都心中有数。发现家境困难的学生辍学,他就不停上门劝说,并悄悄垫付学费。
物理教学上,他推行“错题本”方法,每日批改点评,手绘示意图破解共性难题。面对班里近半数的留守孩子,他成了共同的“代理家长”:为学生庆生、买蛋糕,引导沉迷网络的学生将兴趣转向学习。
除教学外,他还兼任学校总务主任,从更换灯管到食堂采购,事事亲力亲为。“这些琐事关系着孩子能否安心学习。”他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坚持。
至今,他的脚伤尚未完全康复,阴雨天仍会作痛。但提及拄杖授课的日子,他只轻描淡写地说“不值一提”。22年来,他培养的学生逾千人,其中许多人走出大山后又回归家乡投身教育。
“潘老师总说‘知识改变命运’,如今我也想将这句话传递给更多孩子。”刚分配到陶港中学任教的张莉莉,是潘兴栋的学生。
从教以来,潘兴栋多次获评市县镇“优秀教师”称号,近日又荣获“黄石市优秀班主任”称号。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潘兴栋写满教学计划的备课本。教学楼里传来学生的欢声笑语,他驻足聆听,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用坚守播种希望,用平凡孕育伟大。在陶港中学的讲台上,潘兴栋的故事仍在继续,一如校园中那棵苍翠的老樟树,深深扎根,默默撑起一片知识的绿荫。(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倪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