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作为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主阵地,同样也是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战场。近年来,安徽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镇,一座位于江淮之间的千年古镇,今以“小镇大业”创造奇迹,成为全国重点镇、安徽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合肥市首批镇级市建设试点镇。2024年,下塘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14亿元,一跃成为安徽省1235个乡镇中的首个“千亿产业镇”。
时代机遇里的产业之变
合肥是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居皖之中,长丰在其北,下塘镇正好位于县域南北中轴线上,北距县城、南到省城远近相当,区位优势明显,多重国家战略在此交汇叠加。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亚迪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2021年,比亚迪进行新一轮产能布局时,将视线投向了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安徽。在政企谈判互动过程中,省、市、县各级全方位支持项目的十足诚意、坚决态度、实际行动,打动了比亚迪。2021年7月9日,比亚迪选择了合肥,相中了长丰,落户在下塘。一个月后,也就是2021年8月10日,中创新航合肥基地落户下塘,投资248亿元、用地1250亩。
如今,下塘工业园入驻企业144家,其中规上企业49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多家。除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家居等产业均已形成集聚效应,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生态圈逐步完善,新质生产力迸发强劲动能。
汽车配套企业,为何执意要搬到下塘?“融入产业链更紧,为整车配套更近。”安徽赛格高科玻璃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李鹏介绍,企业一年前搬进下塘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搬迁带来了新变化:生产线由2条增至7条,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距离比亚迪不足1公里,物流成本减少2/3。
协同攻坚下的本领之变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重点在干。“省、市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无后顾之忧。群众的理解配合,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长丰县委常委、下塘镇党委书记樊邵斌表示,决不能因为服务保障不到位而耽误发展。在保障几大重点项目的关键期,不仅要“随时待命”,还要主动向前一步。
“不到一个月,就顺利完成上百个环节的工作。”让中创新航合肥基地项目部负责人史春晓惊讶的是,在项目开工前的准备阶段,企业不需要跑部门、办手续,而是专班人员主动上门,协助办理。这背后是85名专班骨干、52次周六解题、54期工作提示、精准破解118项项目保障难题的全方位保障。
2021年至2024年,下塘镇规上工业产值分别为72亿元、225亿元、740亿元、1114亿元,实现倍数级增长。2025年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430.78亿元,同比增长2.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7亿元,同比增长14.4%。
一支“懂政策、通产业、善服务”的干部队伍,正助力下塘阔步向前,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如今的下塘已成为汽车城格局中的汽车生产制造核心基地。“下一步,下塘镇还将着力增强产业链厚度,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打造‘三生融合’的汽车城。”樊邵斌表示。
空间重构里的城市之变
初秋的晚霞,映照如水的车流,双向八车道的凤麟大道流光溢彩。东侧产业园区厂房林立,向远方铺展;西侧商业街区人气升腾,网红店、新招牌、老字号,吸引一拨拨市民前来打卡,东西呼应,俨然一幅产城融合的立体画卷。与三年前相比,下塘镇个体工商户增加千余户,加上正在建和计划建的丰迪广场、夏塘里二期、汽车城综合服务中心,下塘镇商户将超2000家。
如今,外卖、快递、公交车、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在下塘随处可见,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重配套,串珠成线,织就群众幸福生活圈。新老下塘人的感受高度一致:在下塘工作生活,不输城区。
南圩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太文介绍,2024年从省外、市外返乡的居民达530人,占社区户籍人口的10%还多。“有的进企业,有的做生意,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机会,收入普遍提高。”一边是全镇就业率超95%,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一边是人社部门带着“幸福的烦恼”,出省跨市,开展劳务对接,多渠道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看得见的变化,家门口的幸福,正是百姓心目中的安居乐业。午餐三菜一汤、荤素搭配,政府补9元,自己掏6元……85岁的下塘居民李修考在社区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完,走几步便到了社区食堂,“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现在的日子太幸福了。”李修考满意地说。
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下塘向时代和人民交出的答卷。未来,看得见的未来,正化作每位奋斗者眼中的星辰,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
面向未来,下塘镇将聚焦“一核两区三港四带”战略布局,树立核心区意识,持续深化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快打造配套齐、产链全、环境美的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下塘镇,正成为安徽全面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样本。(本报记者 吴昊 通讯员 何声强 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