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志愿服务” 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安徽泗县虹城街道虹乡社区成立于2015年1月,下辖18个小区,常住人口超4.2万人。因毗邻多所学校,陪读妈妈群体受“早晚时间锁定”制约;同时老年人口占比攀升,健康老人虽有轻劳动需求,却因技能单一、体力限制面临就业困境。针对“有劳动意愿无适配岗位”的难题,社区党组织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协同破局,通过开发弹性岗位,开展适配技能培训,激活社区人力资源。

作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省级试点社区,虹乡社区探索党组织领办“共富工坊”,精心打造“虹大姐”共富工坊志愿服务项目。志愿项目以“时间灵活化、技能实用化、收入稳定化”为目标,不仅破解了特定群体就业难题,更蹚出一条社志融合助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社志深度融合,赋能工坊运转强引擎

“四位一体”聚合力,打造协同闭环。面对社区治理难题,创新构建“党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共富工坊”四位一体协同模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党建统筹“搭平台”,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企业订单、生产场地等核心资源,打通供需对接“最先一公里”;专业社工“做支撑”,社工开展需求评估并建立《技能与需求清单》,设计培训方案,同时承担志愿者督导与服务质量管理;志愿赋能“强能力”,组建“虹大姐”志愿服务队,年内计划开展20场技能培训、组建10支“老带新” 巧手互助小组;共富工坊“促转化”,承接来料加工订单,提供弹性就业岗位,让社志服务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效能。

“三阶推进”抓落实,确保服务实效。筹备阶段,召开党组织、社工、志愿者三方协调会明确权责,筛选30名核心志愿者,制定《“虹大姐”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等5项制度,夯实试点基础;实施阶段,月均两次技能培训提升手工技能,互助小组订单量较个体生产提升30%;同步开展每月两次关爱陪伴服务,兼顾生产与人文关怀;总结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满意度92%),生产效率对比完成成效评估,编制《志愿服务操作规范》,目前已成功推广至3个兄弟社区,形成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规范管理”强保障,巩固融合成果。建立完善保障机制,队伍建设上以“党员带头+居民自愿”招募志愿者,实行积分制管理(服务时长可兑换社区超市物资)与星级评定;社工执行服务日志监管,精准掌握服务动态;服务对象“一人一档”动态跟踪;资金管理落实“来源、支出、审计”三公开制度,针对操作安全等风险开展专项培训,确保试点工作规范运行。

多维成效凸显,激活社区共富新动能

项目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180名参与者实现人均月增收800元—1200元,预计年度总增收200余万元;工坊订单量提升40%、返工率降低30%,年节约成本1.2万元,形成“个体增收—工坊增效—成本优化”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同样突出。辖区85%赋闲妇女掌握至少1项手工技能,如今,居民常聚在一起交流手艺、分享手工技巧,“技能共享、成果共创”的社志融合新局面正在形成;培育5名志愿者讲师,新增注册志愿者56人;专业社工与志愿者累计为20余名老人提供常态化服务,解决生活难题40余件,情感陪伴服务满意度达98%。曾经沉默寡言的老人主动指导新人,全职妈妈们在照顾家庭之余找到了自我价值。

经验推广提质,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下一步,我们将以现有试点成果为基础,持续深化‘虹大姐’共富工坊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定期组织技能比武与成果展示活动,让更多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同时,我们将推动试点经验由点及面、拓展深化,着力构建“党建引领聚合力、专业赋能强本领、志愿协同激活力”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健全社志融合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新样板,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虹乡社区党总支书记王超表示。(记者 吴昊 通讯员 邢欢欢 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