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湖北省应城市城北街道陡河村的玉米田里一派忙碌景象。刚刚完成收割的地块上,搂草机、打捆机、叉车与运输车默契配合,伴随着机械轰鸣,散落的玉米秸秆被快速收拢、打捆、装车,田间只留下整齐的秸秆捆,为后续耕种腾出空间。
“以前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一把火烧了污染空气,不处理又影响下季农活。现在不一样了,秸秆打捆后直接运走,既环保又省事,还方便下茬耕种。”陡河村党支部书记舒元平介绍。
如今在应城,像陡河村这样的秸秆处理场景已十分常见,一套完整的秸秆回收利用链条正逐步成型。
农作物进入收割期,应城市组织合作农户借助专业农机,实现秸秆收拢、打捆、离田“一步到位”。这些打成圆柱状的秸秆,一部分送往养殖场作为牲畜饲料,另一部分则供给生物质发电厂转化为清洁能源。这一模式不仅破解了秸秆露天焚烧、随意丢弃的难题,还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让“废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陡河村“还田+离田”模式的初见成效,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应城市中稻收割面积达9.86万亩,低茬收割率99%以上;11家秸秆经营主体已累计打捆回收玉米、水稻秸秆近4000吨。
应城市农业农村局提前发放《致广大农机手的一封信》5000余份,组织农机手签订机收承诺书,广泛宣传秸秆回收政策。同时,推动秸秆利用企业、村集体与作业主体签订多方协议,打通秸秆从田间到企业的输送渠道。
“每年秋粮抢收季,也是秸秆禁烧任务最繁重的时候。今年我们提前谋划,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能源化利用,组织回收主体与牛羊养殖场、生物质发电厂精准对接,从源头化解秸秆处置风险。”应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杨文献介绍。
为保障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推进,应城市农业农村局还对全市200余名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开展系统培训与考试,推广机械化低茬收割、粉碎还田模式,并成立7个包保专班持续开展秸秆离田、还田情况排查,全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三化”利用,为乡村生态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卢慧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