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串起文化传承创新脉络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年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用民族特色串起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清晰脉络,深入挖掘、保护并创造性地转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技艺、歌舞、节庆焕发生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中不断涌现出文化创新的“高光”亮点。

活态传承,守护文化根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耿马县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建立非遗名录体系、认定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传习所等措施,确保古老技艺薪火相传。傣族孔雀舞、佤族木鼓舞等传统舞蹈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活跃在村寨广场、学校课堂和节庆舞台上的动态风景。手工艺人们坚守着芒团造纸、傣锦织造、佤族刺绣、竹篾藤编等传统技艺,一针一线间不仅编织出精美的图案,更延续着民族的文化密码。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县,耿马县将散落于村寨、沉睡于记忆、困囿于保护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推动其以鲜活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凝聚民心、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耿马县汇聚傣族、佤族、布朗族等24个世居民族的智慧与文化,孕育出13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3名。”耿马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恒介绍。

节庆为媒,激活文化动能

民族节庆是文化集中展示和体验的重要窗口。耿马充分利用泼水节、青苗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节庆不仅是本民族同胞欢聚的时刻,更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通过“节庆+旅游”“节庆+展销”等模式,耿马将文化吸引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让民众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从而更主动、更自信地拥抱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缅友谊歌汇、国门群众艺术节、印度洋海鲜啤酒文化节……”耿马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冰涛介绍,近年来,耿马县立足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近三年泼水节期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今年泼水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8.23万人次,同比增长12.88%,旅游总消费1.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9%。

创新赋能,焕发时代光彩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耿马县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设计者们从民族服饰、建筑纹样、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开发出具有耿马特色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和特色服饰,让民族文化元素以更时尚、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耿马的民族歌舞、美食制作、民俗活动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了全球目光,提升了文化影响力。

“要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化无形文化为有形价值,就需要有好的载体和形式呈现。”耿马民族歌舞团团长王峰说。近年来,耿马民族歌舞团先后推出的《傣乡韵》《佤山情》等大型民族歌舞剧,创作《UP耿马》MV等“泼水舞曲”系列作品,在社交媒体迅速走红,成功推动耿马非遗从“博物馆式”保存迈入活力焕发的动态传承新阶段。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新图景

文化传承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促进发展。耿马县将民族文化作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了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文化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涌现出勐撒芒见、孟定芒团、南汀画院等一批集观光、体验、科普于一体的多种旅居新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农旅融合”倍增效益。勐撒镇翁达村藤篾编织产业实现年均产值600余万元,孟定镇芒团造纸产业年均产值达700余万元,勐撒镇芒见自然村旅游综合收入达780万元。这种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更带动了就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耿马县成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脉搏中跳动得更加有力,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耿马经验”。这条由民族特色串起的文化传承创新脉络,正引领着耿马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未来。(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荣)